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

发布者: 小白兔| 2019-2-7 19:58
查看: 1773| 评论: 0
摘要: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第六集沧桑续文明【简介】 从慈禧太后去世,颐和园就停止了帝后游幸,日渐荒芜。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颐和园依然作为清皇室的私产予以保留。在经历了有条件开放、售 ...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

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

 【简介】 从慈禧太后去世,颐和园就停止了帝后游幸,日渐荒芜。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颐和园依然作为清皇室的私产予以保留。在经历了有条件开放、售票开放、被收归公有又私下被送还等一系列曲折之后,1928年7月1日,颐和园从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然而,社会的动荡,国力的衰微使得颐和园日益残破。1949年,解放军接收颐和园时,账上只剩两毛钱。六十年之后的今天,颐和园里景色秀美、游人如织。清漪园时,万寿山前拆塔建阁的悬念还有待破解,而佛香阁里,又有新的盛世传奇继续流传。

【正文】

清晨六点,颐和园在安静祥和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六扇朱红色的大门上,横竖各镶嵌着九颗镀金圆钉,门的上方悬挂着光绪题写的“颐和园”金字大匾,门前御道丹陛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这是乾隆年代的遗物,1937年从圆明园安佑中废墟移到这里。龙是皇帝的象征,当年中间的这扇大门只有帝后才能出入。现在,每天从这里进入园林的游客平均有上万人。

从乾隆兴建清漪园开始,这个古老的园林历经了二百多年岁月月,然而普通人进入这里的历史只有八十多年。

1924年,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依然居住在紫禁城后宫之中。年初的一天,溥仪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和皇后要去看一看颐和园。这个决定让内务府的官员们感到诧异,因为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1908年,三岁的溥仪登基后,隆裕皇太后就下诏停止了皇帝对颐和园的游幸,颐和园的建筑陈设被封存保管。此后,被闲置的园林日渐荒废,只有少数洋人和高官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清朝皇帝赶下了皇位,但是按照皇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然是紫禁城后宫和颐和园的主人。从1913年4月24日起,颐和园有限制地对外开放,各界著名士绅和达官贵人经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放门照,然后通知清室内务府,方能进入园内。

开放日定为每月农历逢六日和阳历的周日,当时进入颐和园既不叫参观也不叫游览,而是叫作瞻仰。起初规定,瞻仰颐和园,各界以十人为限,而女界一概不发执照,后来由于妇女界的强烈反对,才改为女性可以在阴历每月六日参观。

一年后,1914年5月6日,皇家园林颐和园开始向社会售票开放。虽然溥仪从三岁起就成了颐和园名义上的主人,但是直到1924年已经十九岁的他才第一次前往颐和园,这也是傅仪第一次走出北京城的城门。溥仪一行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陪同溥仪的是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也正是他的提议才促成了溥仪的首次颐和园之行。此行第二天,庄士敦出任了颐和园的新总管,园子里的湖光山色和各处精美的建筑,带给溥仪莫大的惊喜。据庄士敦回忆,皇帝非常高兴,他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见过的乡村和颐和园,颐和园本身还没有毁坏,这大大地超出了皇上的想像。

后来庄士敦专门从外地为溥仪定制了三只新式游船,当第一只叫作爱丽儿的船下水的时候,在园内职员中引起极大轰动。庄士敦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以前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船,当看到天子取代了船夫这一辛苦费力的职业,在吃力地划动着船桨时,他们起初都很恐慌。然而为溥仪定制的第三只游船还没来得及运到颐和园,局势又有了突然的变化。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率部把溥仪和他的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与此同时,清皇室也失去了颐和园。颐和园的殿宇陈设由民国政府组织的清室善后清查委员会查封,然而两年之后,曾经受过溥仪重赏、时任京畿卫戍司令的王怀庆,居然私下里把颐和园又交还给了清皇室。

一位北大教授于1925年带两个女儿游颐和园后写下这样的日记:五月十五日,星期四,阴晴不定,同三女四女坐汽车游颐和园,门票洋一元二,入排云殿又买票,每人洋五角,谐趣园又买票,每人洋二角,购买的颐和园图一张,洋一角。湖中有舟,游湖可三元则至五元。

而他们在园中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呢?日记中这样写道:园内陈设全收,桌上花瓶只余木座,尘凝数寸,门贴封条,惟睹其建筑之宏壮。

这就是当年颐和园的门票,一共三联,售票时留下一联,入园和出园时各收取一联,这张门票的价格是大洋一元四角,恰好是当时一袋四十斤装面粉的价钱。

售票所得钱款,三分之一归步军统领衙门,其余的归清室内务府。颐和园售票开放的主要目的是筹集经费,因为这时的小朝廷已无力支付颐和园的开支了。自从慈禧死后,颐和园每年的养护费由原来的十五万两白银削减到了五万两,后来就连这五万两也不能按期支付。1921年有三十家承接颐和园修缮工程的木场,联名向溥仪追讨工程欠款近二十五万两,而清皇室最后只支付了不足一半的债券,草草了事。即使加上门票收入,颐和园的日常开销依然入不敷出,园林建筑日渐残破。

1928年7月1日,颐和园由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这标志着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从此正式成为了国家公园。

此时的颐和园破败依旧,为了筹集经费,许多建筑被出租。乐寿堂前院等十七所建筑作为甲等房出租,知春堂等二十二所建筑作为乙等房出租,乐农轩、永寿斋、平安室等作为丙等房出租。

画中游,位于万寿山西麓半山腰,是兼具点景和观景功能的建筑。正面是一座两层的楼阁,两边各有一楼,东边的叫爱山同,西边的叫借秋,后边有澄晖阁,各建筑之间由爬山廊连接。从阁中观景,昆明湖水面辽阔,烟波荡漾,远处水天相接,苍茫一色。从湖面向万寿山望去,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的画中游,时而绚丽,时而朦胧,人在景中,如在画中。

1932年,画中游被一个旧军阀的儿子倪道杰租下,由于建筑残破,倪道杰不得不自己出资修整。

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被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长期租住。这里原本是乾隆时期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的遗址,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的时候这里改建为清华轩,院子里有一个水池,呈八角莲花形状,池中的水叫八功德水,象征佛经中所说的具有八种功能的净水。袁克定在这里一住十几年,直到解放前夕才因为付不起房租搬出了清华轩。

为了赚钱,南湖岛被出租开了饭店,就连佛香阁都开了这家饭店的分号。颐和园还招商成立了渔业公司,捕鱼出售,昆明湖变成了一个大鱼塘。

在颐和园一些殿堂的前面,可能看到这样的大铜缸,当年里面储满清水,供消防之用。1945年7月15日的深夜,颐和园排云殿前有一项紧急的工程正在悄悄地进行,三对大铜缸表面的镀金被员工们仔细刮剥了下来。自1937年之后,颐和园就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现在这些铜缸即将被日军运回日本制造武器。员工们把铜缸上刮下来的金屑熔成了大小三个金锭,共重二两四钱,秘密呈送给北平市长交库密存。二十多天后,园内六个大铜缸被日军运走,同时被运走的还有铜桌一个,铜香炉四个,铜火炉十九个,然而这些铜器刚刚运到天津,还没来得及出海,日本就投降了,这些文物才重新回到了颐和园。

抗战结束三年之后,颐和园再次面临战火的威胁。1948年12月,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进驻颐和园,在园内后山和北宫门外挖战壕、筑碉堡,准备与攻城的解放军决一死战。12月12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挺进到达安和桥,距离颐和园北宫门只有几百米,双方徙于有效射程之内。

然而进攻始终没有发起。原来中共中央委托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列出了北京城内重点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保护古迹的命令已经下达到解放军的各级指挥员,解放军部队奉命绕道石景山,挺进城区。在园内驻扎了一夜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自退,颐和园最终免于战火。

景福阁,位于颐和园前山东部。清漪园时期这里是一座形似昙花的两层楼阁,叫作昙花阁。1860年昙花阁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景福阁。1949年1月29日,解放军和北平守军傅作义双方联合办事机构,在这里宣布成立。随后,一系列关于北平交接的实施办法在这里商定,两天之后,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双方联合办事机构的主任,解放军代表叶剑英,临时居住在紧邻景福阁的益寿堂。益寿堂有精美的垂花门,正殿和东西配殿由游廊连接,它建于光绪年间,曾经是颐和园的专供药房。

1949年3月25日上午,益寿堂里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刚从西柏坡赶到北平的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负责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在益寿堂稍事休息,当天下午从这里前往西郊机场,举行了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城的阅兵仪式。

早在1948年底,颐和园先于北平迎来了新的时代。当时的颐和园建筑残破腐朽,草木荒芜凋零,解放军接收颐和园的时候,园内库存的现金仅有旧币两千零二十七元三角四分,折合人民币两毛钱。

1949年初,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各界专家对颐和园做了一次彻底的勘测检查,随后抢救性的修复工程逐步展开。在国家百废待兴、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为颐和园的修复慷慨解囊。

佛香阁是万寿山前山建筑的构图中心,也是最主要的观景平台,站在佛香阁上向南望去,中央建筑群尽收眼底,开阔的昆明湖面上平卧着十七孔桥和蜿蜒的西堤。远景是无尽的田畴。向西望去,玉泉山与西山的远景与园内的景物浑然一体,意境深远,这样的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然则由于年久失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佛香阁已不能供游人登楼观景。1953年,佛香阁进行了清末以来第一次全面整修,倾斜六厘米的大木构架被重新拨正,全部阁顶重檐挑顶重修,补齐了琉璃瓦,重新描绘彩画金龙和玺,贴大赤金。这次工程竣工后,佛香阁三十年没有发生过渗漏。1976年唐山在地震时,佛香阁只有挂檐板被震落,建筑依然完好无损。

在整修佛香阁的同时,德和园、听鹂馆、涵虚堂、排云殿等主要建筑也陆续得以修缮。

1958年,颐和园开始邀请北京的各大文艺团体,在修缮一新的德和园大戏楼上演剧目。自1908年慈禧死后,整整过了地五十年,这里又重新响起了鼓乐之声。

全长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以优美的造型和廊上的一万四千多幅彩画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之初,长廊彩绘已经有五十多年疏于修缮,画面油彩剥落,模糊不清。1959年长廊大修工程启动,这也是自晚清以来长廊第一次全面修复。由于长廊采用的苏式彩绘的工艺,主要是由工匠们言传身教,内容题材并不固定,随意性强,难以保存,原来的彩画图案缺乏参考资料,究竟该如何修复成了一个难题。当时颐和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忽然想起他去杭州出差的时候曾经带回了一张杭州游览图,于是这张游览图上的西湖风景就被绘制在长廊上。

多方招揽的能工巧匠大展身手,许多模糊不清的彩画被描摹一新,时隔半年世纪,长廊风采重现。后来,长廊又几经修缮,现在人们看到的彩画,大部分是1978年绘制的。

1990年12月,冰封的昆明湖上热闹非凡,一项宏大的工程全面展开。自乾隆时起,是这池昆明湖水成就了园林的秀美景色,而历经二百四十年的岁月,昆明湖淤泥沉积,水量不断减少。1982年2月8日,甚至出现了全湖干涸。1990年11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利用冬季时间,一次性完成昆明湖底清淤,这也是昆明湖历史上首次彻底清淤工程。在机械作业之前,需要人工凿开昆明湖的冰面,二十多天时间里,北京市各界约十八万普通人参加了这项工程,而且全部都是义务劳动。清淤工程历时两个多月,清挖面积一百二十万平方米,整个湖底平均被深挖了五十七厘米。

1991年3月10日,昆明湖重新开闸放水,清淤后的昆明湖恢复了清漪园时期湖水清澈、碧波浩淼的景观。昆明湖上蜿蜒的西堤是清漪园时期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而成的,随着颐和园西区整治工程的展开,西堤一带的江南秀色在一百三十多年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

1991年,在昆明湖西南部一段空旷多年的长堤上,一组建筑平地而起,它由三座两层的小楼组成,名叫景明楼。景明楼始建于清漪园时期,是昆明湖西堤之上最大的建筑,它仿照元代画家赵孟頫著名画作中的景致修建而成。1860年景明楼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景明楼被放弃重建,一个多世纪后,在原址上建成的景明楼让著名的春和景明的景色又出现在颐和园中。

普通游人大概很难把眼前的景致和颐和园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些正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的景观。后山和前山的建筑风格不同,植被也有所区别。前山以柏树为主,间植松树,青松翠柏与前山富丽堂皇、飞彩流金的殿阁交相辉映,将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后山植被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间植枫树、槐树、桃树、杏树,林间树下遍布着色彩纷呈的灌木花草。比起前山,后山更接近自然山野的景色,与这里精致婉约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

由于光照不同,后山比前山平均气温低一度左右,尤其在夏天,后山的凉爽、湿润,使人产生清幽深邃、宁静舒适的感受。在后山的的一些地方,至今还能看到许多清漪园时期的遗迹,这些建筑都在1860年毁于大火,慈禧时期由于经费短缺,整个后山的建筑都被放弃重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后山的建设成为颐和园景观恢复的重点工程之一。

从北门进入颐和园,拾级而上,步移景换,最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组美轮美奂的藏式佛教建筑展现在眼前,令人仿佛置身于佛国仙境一般,这组建筑叫作四大部洲,是后山建筑的核心。在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的一百多年里,这里一直是一片废墟,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大部洲得以整修。

1990年的秋天,幽静的万寿山后山变得异常热闹,曾经消失一百多年的买卖街再现于世人面前。买卖街俗称苏州街,是乾隆下江南之后,模仿苏州的山塘街修建而成,所以一河两岸的格局颇具江南特色。此次复建,苏州街全面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观,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苏州街是乾隆送给皇太后的礼物,让太后不出北京随时享受游江南的乐趣。而今天苏州街已经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追思历史,口味文化的地方,游人们甚至可以亲身体会一下当年皇帝和太后游园时的感受。

走进颐和园西北角的这片景区,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自然气息和乡村野趣,这个别具风貌的景区叫作耕织图,它曾经是乾隆时期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耕织图》本是绘画名称,起源于南宋,绘画内容以农村耕、织生活为主,是历代帝王劝课农桑的重要形式。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都绘制过耕织图,乾隆以《耕织图》绘画为蓝本,在清漪园中修建了耕织图景区。耕织图景区从乾隆十五年开始兴建,第二年清朝内务府的织染局由地安门迁到了这里,同时圆明园的十三户蚕户也搬迁过来,开始了在清漪园里的耕织生活。每年九月,织染局还要在蚕神庙里祭拜蚕神。以稻田农耕、桑蚕养殖为主要景观的耕织图,象征着首重农桑的治国之本。1860年,耕织图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慈禧重修园林的时候建起了围墙,耕织图大部分被划在围墙之外,耕织图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从2003年起,耕织图原有建筑陆续复建。在荒芜了一百四十四年之后,耕织图景观再现于世人面前,耕织图景观的复原,也标志着颐和园西北区域已经基本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面貌。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在这个古老的园林中有许多故事和传说伴随着时光一起流传。万寿山拆塔建阁的谜团还有待后人破解,而佛香阁里又续写着新的传奇。

1989年国庆节前夕,再次大修后的佛香阁准备全面开放,迎接各地游人,然而整个一新的殿堂中却有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清漪园时佛香阁里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铜像,1860年佛像毁于英法联军纵火,修建颐和园时重塑的泥胎佛像也在后来的动乱中被损坏,多年来,一层的佛像一直空缺。正在此时有一个消息传来,人们在北京西城区一所寺庙旧址的夹壁墙里发现了一尊巨大的佛像,与记载中佛香阁的观音像十分相似。几经周折,这尊重达万斤的大佛终于在1989年9月29日的下午安家于佛香阁一层。这尊来历神秘的大佛为全铜制成,高五米,有十二面二十四臂,经鉴定,它的历史已经有四百多年,远远长于这座园林的历史。令人惊异的是,无论铜佛的样貌姿态还是大小尺寸都与佛香阁珠联璧合,就像专门定制的一样合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按照佛教仪轨,观音佛像的顶部最上方还应该有一座小佛,叫作化佛,而这尊铜像的化佛已经缺失,只剩下底座。

神奇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就在大佛安家之后,有人想起在颐和园的库房中还保存着一尊小铜佛,那是游人在昆明湖游游泳的时候打捞上来的。人们忽发奇想,试着把小佛安放在大佛头顶上,结果两尊佛像居然配合得天衣无缝。从此,这大小两尊铜佛与佛香阁的奇缘就成为颐和园的一段盛世佳话。

这棵古桑树已经生存了二百四十多年,在颐和园里,历经坎坷幸存下来的古树还有很多,它们是园林生命的待续,也是这座园林盛衰变迁最权威的见证者。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有如下评价: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在万寿山前山中部,有一块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它立于1751年,是乾隆兴建清漪园的纪念碑。

2000年,又一块汉白玉石碑在东宫门内竖立起来,它是颐和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

两块石碑相距咫尺,却跨越了二百四十九年的沧桑岁月,而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的精髓则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穿越时空,绵延不绝。

【字幕】颐和园大事记

一七五零年  清漪园开始兴建

一七六四年  清漪园建成

一八六零年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

一八八六年  清漪园开始重建

一八八八年  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一八九五年  颐和园建成

一九一四年  颐和园对外售票开放

一九二八年  颐和园正式成为国家公园

一九五零年  颐和园开始自清末以来首次全面修复

一九九八年  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全集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纪录片解说词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3-29 21:56 , Processed in 0.0869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