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纪录片《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与艺术

发布者: 小白兔| 2019-2-16 15:40
查看: 3417| 评论: 0
摘要: 《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与艺术1965年初,在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们用泥巴塑造了一组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向地主交租的群像。这组以刘文彩为原型、名为《收租院》的泥塑大大小小共11 ...

纪录片《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与艺术


《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艺术


1965年初,在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们用泥巴塑造了一组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向地主交租的群像。这组以刘文彩为原型、名为《收租院》的泥塑大大小小共114个,一个个雕像栩栩如生,无言地诉说着刘文彩当年的种种恶行——小斗放贷、大斗收租、私设地牢、草营人命、喝人血、吃人奶……不久,部分复制的泥塑在北京中国美术院展出,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在全国人民“学习大寨精神,做大寨社员”、“牢记过去苦,不忘今日甜”、“从前当奴隶,今天做主人”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以此题材为蓝本,赴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拍摄了纪录片《收租院》,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时代记忆的特殊意义

《收租院》以浓厚的感情和文学色彩把泥塑作品与史料和当事人的讲述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刻、生动的艺术效果。《收租院》作为纪录片的影响大大超出了雕塑作品本身,同时“文学型”纪录片的形成和运用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也是从纪录片《收租院》开始的。

《收租院》所产生的背景具有极其浓重的时代烙印,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毋宁说更像一部阶级教育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将开始新生活的中国人民依然沉浸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愁”的浓郁的阶级斗争的气氛中。无论是泥塑《收租院》还是以此创作的纪录片都与当时的现实斗争密不可分。在这部片子中,无论是画面表现还是解说词乃至或悲戚、或激愤的音乐表现,都充裕着浓重的时代所特有的气息:“斗啊,斗,你在刘文彩的手,你是地主的嘴,你是豺狼的口,你喝尽了我们穷人的血,你刮尽了我们穷人的肉……”这是《收租院》中较为经典的台词,片子上映后,解说词被选入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

在陈履生所著《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关于泥塑《收租院》有如下评价:““文革’开始后,《收租院》(泥塑)面临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各种选择,这时人们已经不关注它的艺术主体,而是注重它的样板功能: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只要能够真正同工农兵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冲破资产阶级‘权威’的束缚,把资产阶级的所谓‘艺术高峰’踩在脚下,创立无产阶级文化艺术的高峰;就一定能够夺取和占领包括雕塑艺术在内的一切文艺阵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艺。这就是《收租院》在当时所具有的启示性的意义。”这样的评价一样可以作为对纪录片《收租院》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诠释。

雕塑艺术的影像展示

纪录片《收租院》不仅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工具性作品,更是中国雕塑水平的成果展示。1964年,四川省文化局和温江地委宣传部正式决定创作《收租院》大型泥塑群雕,“当时做这组雕塑的目的是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从1965年6月开始,由陈列馆美工人员、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和部分民间艺人组成的创作小组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创作工作,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群像由114个真人大小的泥像组成,分七段26组,分别表现了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血腥压榨,表现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收租院”群像问世后,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观者如潮,场面十分火爆,《收租院》群雕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1965年11月18日,当时的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第四版以“战斗的创作愤怒的控诉”为题,对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部分雕塑进行介绍时,配发了一篇新闻评论性文章《革命的雕塑艺术》,文中对群像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章这样评价道:“整个作品具有民间传统泥塑的风格,情景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思想内容上符合广大工农群众的要求,在形式上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全国许多美术工作者参观后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雕塑艺术的新创造,是雕塑艺术的革命。”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收租院》受到1972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关注。策展人向中国发出邀请,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被拒绝。继而,这个大型雕塑的复制品只去往阿尔巴尼亚等“兄弟国家”巡回展出。随着“文革”的结束,阶级斗争味道浓烈的《收租院》及纪录片也日趋降温,逐渐被公众遗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逐渐变得冷清,《收租院》的存在意义也一度引起争议。后来随着对《收租院》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这里再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人们来到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重新体会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回忆那种如火般无私的热情。

1996年4月,在重庆举行的《收租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组群雕是中国雕塑发展的里程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有人说,《收租院》泥塑群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有人说,“收租院”和“秦兵马俑”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缺乏《荷马史诗》这样长篇叙事诗的空白,这样的评价或许并不过分。

纪录片《收租院》通过视听语言成功地展示了混塑《收租院》的艺术成就,再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极为强烈的教育意义。它以泥塑《收租院》为主要画面内容,将雕塑中所包含的14个与真人大小相同的人物形象,按照“被迫交租”、“收验盘剥”、“算账通租”、“走向斗争”等几个部分次第表现,通过极富时代特征的画外解说,对一组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形象通过不同的角度、景别予以表现,同时还通过采访的形式,将泥塑与“原型”——对应,加强作品的真实感和典型性,使得作品鲜活而富有生气,成功地展示了这组极具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雕塑作品。

不同时代的内容和艺术的解读

一组雕塑、一部纪录片,没有哪一部像《收租院》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竟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和解读。《收租院》播出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意义,忽略了纪录片本身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内涵。1996年4月,文化部将其制成电影拷贝,在电影系统发行、放映。这是中国早期电视纪录片的影响超越电视传播范围、广为社会服务的突出例证,而进入院线的《收租院》,作为艺术的价值更加被人所关注。在诞生半个世纪之后,无论是作为雕塑的《收租院》还是作为纪录片的《收租院》,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已经近乎陌生。事实上,我们应该用更平实的眼光来审视作为艺术作品的它。即便是今天的观众,在观赏《收租院》时,也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感受——正如纪录片《大地主刘文彩》的采访中陈汉元所说的那样:“不是特别有抵触情绪的人,一般来讲看这部片子,看到后头都会流泪的,因为它整个的氛围、艺术的调度,会让你忘却疑问。”


2005年,凤凰卫视制作播出了五集(29分钟/集)纪录片《大地主刘文彩》,创作人员通过安仁、大邑、成都等地实地调查,寻访了诸多刘氏家族的后裔及相关人士,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以现代人平和的眼光、公允的角度对大地主刘文彩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探源,用既搜刮民脂民膏,又慷慨兴学、扶危济困的复杂形象取代了传说中面目狰分的恶霸地主的形象。正如主持人窦文涛所说的那样:让观众“用看一个人的角度认识刘文彩”。

2011年3月8日至5月18日,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了“新中国美术经典—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此次展览是1966年《收租院》进京展出后,时隔45年再次在北京的展出,而纪录片《收租院》在展览现场也被同时播放。《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如此描述展览现场:“人们坐在宽敞的展厅里看那组铜雕,也感受不同时代下对雕塑的迥异理解。在展览馆的留言簿上,有观众写道,‘以前搞阶级斗争,我觉得不好,但是也不应该忘记。这个展览也让我开始思考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分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3-29 19:41 , Processed in 0.0850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