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刘艳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20-2-15 20:17
查看: 620| 评论: 0
摘要: 一、作为延伸的人:人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风味人间》每一集中都凸显出“人”这一主体的核心地位,通过记录人对食物的改造,表现人在应对自然时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灵活性和创造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
一、作为延伸的人:人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
《风味人间》每一集中都凸显出“人”这一主体的核心地位,通过记录人对食物的改造,表现人在应对自然时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灵活性和创造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西不同厨师对小龙虾的改造,常红小夫妇和家人团聚时利用当地粮食莜麦制作不同形状的食物,工友李庚和张杰在他乡制作红烧鱼等,这些画面中的人物都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厨师”,表现人在食物流变和自然迁徙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主观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等作用,借由“厨师”对食物的制作过程,讲述食物背后蕴含的故事。同一种食物或食材在不同的地域和时空下最终变成千变万化的菜肴。同一种食物在不同民族中有相通的制作方法,也有结合地域发展的贮存方式,人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食物”作为人的延伸充当了第一次传播作用,在“人”这一传播媒介第二次沟通交流功能下,组织信息、传递思想并激发传播过程中的其他主体做出回应,这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主体间性的表达。中西方不同的人物借助食物,把自己放在合适的语境和地位,在延伸物和随之产生的新客体中,认识并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协调性,展现不同民族个性。

二、语言的工具属性:塑造了跨文化传播差异性
纪录片主要借助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文化的差异性,明确语言是人们用来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风味人间》的特点之一是每一集中的各个人物都会把美食端起来呈现在镜头前,并配以不同的语言解说。说话的每一个主体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念,语言和人物之间所形成的交流情境是了解该文化的重要工具。虽然霍尔指出语言在传递意义中会失真,但纪录片不只是借助语言这一形式表现主题,多元视听表现形式提升了交流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语言和其他表现形式共同塑造了传播语境,拓展了观众理解文化意义的维度。在《万家灯火》这一集中,中国的“感谢食材让我们吃饱”“谢谢她”,秘鲁的“感谢大地之母,赐予我们丰盛的大地之锅”等,通过地域对比以及不同主体的语言差异,将叙述的故事和观者的观看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将不同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和仪式等放在文化背景中,了解他者,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三、语境构建:表达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传播语境是霍尔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信息编码,还要对信息具体语境做出解释。不同的交流场合和交流意义,都可作为研究文化异同的重要因素。《风味人间》中,每一个人物所处的时空、使用的语言、身体姿态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叙事语境,都是围绕故事和事件展开的重要信息,这些因素与故事本身所要传递的意义相辅相成,并且在相互交际中得以形成区别于他者的身份。《风味人间》中人物的多重身份表现离不开具体的叙事语境,人物在这些角色之间切换身份,身份不同,就需要寻找与身份、环境和语境相契合的交流方式。《万家灯火》这一集中,拍摄杨玉清这一人物时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即杨玉清锁门的细节,上下前后故事的连接是理解这一行为的重要元素,通过“三朝酒”这一仪式化的习俗和婆婆将酸鸭子制作方式传递给儿媳,以及“孙女”这一形象的延续和继承,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将来可能发生的故事融入到当前的语境中。相比单纯以文字和解说词的方式叙述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将语境和意义相结合的叙述策略,在事件的具体叙述中抽象出所要强调的技术、家族和文化传承的宏观价值。主体(每一个人物的活动)、情境(不同地域)、人物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杨玉清系深色发带的动作与之前浅色发带的对比)、过去的经验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导演将这五个范畴融合到一起,以适宜的组合方式将主题和话题引出、叙述、阐释,并留下思考。五个范畴共同构成了一个传播语境,加深了观众对语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理解。语言、身体动作、画面、视听符号,以及由此延伸的语境和意义,成为解读影像故事和人物的重要层面,将事件和人物语境化,成为文化系统有效发挥功能的重要基础。

四、建构认同:跨文化传播过程的落脚点
人在自身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世界不同民族人们的有效交往,都需要解决认同这一障碍。霍尔据此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理解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关键在于不把他者当作自身的延伸,即不可主观将自己的认同强加于他人身上。《风味人间》纪实性的主要体现是在语境中体现人物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每一集将人物主体置于相对客观的情境中加以叙述。甄建军拜师学习制作北京清酱肉,小侯和他父亲学习厨艺、商讨刀功,三亚古老的制陶技艺,不同地区对火、水、器物、食材和香料等的应用,中国不同地方的卤水制作等,技术和厨艺的传承,师徒、父子、家人和家族等这些关系中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者有序”的精神价值,进而突出民族认同。将食物的制作与历史、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向观众传递出“我们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置于同一文化中”的交流意义,借由这种虚拟的身份融合加强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认知和理解。《风味人间》基于全球的文化观照,告诉观众我们要超越文化,理解自我和他者。为阐明这一点,每一集的导演都强调“中国已有的文化系统”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并向受众传递文化系统背后的理解、尊重和包容等这些人文精神,才是需要把握的核心。

五、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反思
首先,关注纪录片中人的主体性。人的延伸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人置身其中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在食物的变化、改进和演化中得以体现。重视人的主体性,即认识到人这一媒介在促进人类彼此参与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之间的碰撞,而生发出和谐。纪录片《风味人间》试图阐明自身文化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与“他者”文化做了初步对照,在意义表达和认同建构中理解、检视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其次,抓住文化的一个要素展开叙事。文化是易变的,是一个不停创造的过程,文化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动态性使得文化的整体结构在这一阶段中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即动态和静态之间的交互作用。抓住与人密切相关的服饰、食物、交通方式、居住方式等因素,探讨在这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人如何与现存的价值体系相互协调。《风味人间》紧紧围绕与人休戚相关的“食物”元素,使用语言、身体动作、画面、音乐,以及城市和农村、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转化、迁移串联起来的故事,围绕人类共享的美味、文化、情感等因素展开。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对同一事物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文化框架内独特的交流体系,这种体系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完备。

最后,以广阔的叙事语境观察文化的其他维度和深度。纪录片中人物的生活节奏、情感和身份的表达,以及对文化的认知、建构认同等层面,是考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必不可少的角度。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对多元维度和深度进行分析整合,在“我”与“他者”相互理解和建构认同中需要考察的价值观、观念和认知,或许是促使人类进入整体性、协调性的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进行跨文化传播创作的真正意义,同时拓展了纪录片研究范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3] .肖清.风味人间:中国美食纪录片新范式[J].当代电视,2018(12):72-73.

[4] .李海军.爱德华·霍尔与跨文化传播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43-4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4-23 23:57 , Processed in 0.0546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