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戏曲纪录片创作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融合策略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单永军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020-2-15 20:19
查看: 441| 评论: 0
摘要: 戏曲纪录片通常被认为是电视专题片的一种类型。其实,戏曲纪录片不限于电视纪录片的形态,已经有了电影纪录片和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微纪录片。戏曲纪录片也不仅仅是专题片,也有以直接电影形式呈现的电影化的纪录片。总 ...
戏曲纪录片通常被认为是电视专题片的一种类型。其实,戏曲纪录片不限于电视纪录片的形态,已经有了电影纪录片和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微纪录片。戏曲纪录片也不仅仅是专题片,也有以直接电影形式呈现的电影化的纪录片。总之,戏曲纪录片是按照纪录片的规律,制作的关于戏曲艺术、戏曲文化等内容的影片。戏曲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重要的类型,近来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戏曲纪录片的作用更加突出。当下我们对戏曲纪录片历史进行梳理,研究纪录片是如何传播戏曲的,深化和提升戏曲纪录片的质量,促进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

一、戏曲纪录片创作源自于文化自觉意识
近年来,戏曲纪录片创作层出不穷,《昆曲六百年》和《京剧》《百年越剧》《大戏黄梅》《百年易俗社》《中国豫剧》等成为突出的代表。此外,还有《长江戏话》《钱塘戏话》等。为什么要创造戏曲纪录片?戏曲纪录片创作的缘自于那些因素呢?我们从戏曲纪录片的历史中去探索这一问题。

(一)缘自于纪录片的记录特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需求
纪录片的特性之一就是记录。例如传统的剧本、剧目长期是秘而不宣,可以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去保留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戏曲剧目、剧本等。戏在人身上,随着一批戏曲艺术家的去世,许多优美的身段、表演的技法也将随之消失。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戏曲表演,可以弥补文字语言的不足,较为全面地保存戏曲艺术文化的信息。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是真实,戏曲纪录片的拍摄的确可以保存戏曲艺术的文献。另外,在戏曲艺术的历史中,戏曲表演艺术家是活的历史,采用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记录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口述史,更容易抵达戏曲艺术的真实。

不仅如此,纪录片具有探索、发现历史真实的作用。戏曲纪录片的创作,深入戏曲艺术的现场,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呈现底层剧团以及伶人的生活状况,发掘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创作方式更有利于真实呈现戏曲艺术的现状,呈现戏曲艺人的真实生活,特别是底层艺人的真实困境和苦乐。当然,这样的拍摄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准备和后期制作。

(二)缘自国家和地方文化形象传播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特别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其中戏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昆曲六百年》《京剧》等大型戏曲纪录片的制作和海外传播,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源自于中国文化传播意识的觉醒。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近期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向全国招标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纪录片项目,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纪录片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发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戏曲纪录片的创作不仅仅是国家需要,更是地方的需要。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不仅仅是传统戏曲,还是地方文化的鲜明代表,浸润着地方文化的精髓。粤剧之于广东,黄梅戏之于安徽,越剧之于浙江,秦腔之于陕西等都是最响亮的地方名片。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往往选择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来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戏曲纪录片宣传地方文化,提升地方形象。

二、戏曲纪录片创作的文化反思
纪录片如何传播和传承戏曲呢?作为现代形态的纪录片如何呈现和转化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思考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文化自觉中文化反思的视角,文化自觉包含着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我们从戏曲纪录片的历史发展中,去梳理纪录片是如何传播和传承戏曲的,分析其中的优劣,探索其中的问题。

(一)舞台纪录片:文化传统的保存与现代表达的局限
在戏曲纪录片发展的初期,《定军山》以及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春香闹学》等都是舞台纪录片,这类纪录片忠实地记录舞台演出的现状,保持戏曲舞台演出的原貌,保持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1929年前后,徐凌云拍摄了私人堂会纪录片,内容以当时名伶表演的京剧为主,现存的有《钗头凤》《埋香幻》《打登州》《霸王别姬》《两将军》《骆马湖》等剧片段。这类纪录片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中国早期戏曲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此外,还有黄梅戏舞台戏曲纪录片《夫妻观灯》等。这类纪录片客观上保留了戏曲的原始资料,体现了媒介的传承功能,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舞台戏曲纪录片较大程度地保留了戏曲文化的传统,但是纪录片的话语潜能没有得到运用,舞台纪录片在话语表达上的局限非常明显。纪录片采用现代影视语言,讲究真实性,倡导用探索、发现的方式去寻觅真实,寻找生活的本质。戏曲表演则是身体语言,讲究象征性、虚拟性和程式化。戏曲遵循的是戏曲美学,那种古典的、虚拟的、想象的、静观的美学,而纪录片遵循的是现代的、真实的、震惊的美学原则。与纪录片代表的影视文化、大众文化、现代文化相比,戏曲则表现出缓慢的节奏、静静的欣赏、含蓄的话语,与现代文化有些格格不入。舞台纪录片往往是剧目表演的一个片段,缺乏一个完整故事,因而缺乏叙事性。在影视语言上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缺乏镜头调度。早期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中,视点、景别等较单一,出现焦点不实、光线不讲究等种种问题。在影像手段的运用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播效果。

(二)伶人纪录片:延伸传播与戏曲本位偏移
纪录片不仅关注戏曲本身,还关注戏曲文化特别是戏曲伶人。在戏曲纪录片中,有一类伶人纪录片善于发掘伶人故事,特别是对吸引观众的伶人轶事展开探索。在纪录片史上,诞生了不少的伶人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粉墨春秋》记录京剧伶人的故事。此外,还有梅兰芳、程砚秋以及现代伶人的纪录片。

在戏曲伶人纪录片中,关于孟小冬的纪录片数量较多。关于孟小冬的纪录片有《经典人文地理》中的《民国红颜梨园女皇孟小冬》,《人物》中的《角儿孟小冬》,《粉墨春秋》的《“冬皇”孟小冬》《一代名伶孟小冬的戏曲人生》《一代“冬皇”孟小冬是怎样走红的》《记录片:孟小冬情断梅兰芳之谜》《孟小冬情归杜月笙之谜》《孟小冬:绝世名伶的梨园恋》《民国爱情故事传奇孟小冬》等。在戏曲传播方面,通过挖掘伶人的故事,甚至伶人的隐私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即使在央视历史纪录片《大戏黄梅》中,该纪录片也是围绕严凤英、马兰这些黄梅戏艺人的故事来展开的。严凤英的出色演技和她的悲惨的生活遭遇,马兰的出色成绩和被迫离开舞台等都是戏曲纪录片吸引观众的所在。借助于伶人故事,展示伶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伶人婚姻家庭乃至私生活,发掘、探索故事的真相和伶人的内心世界。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看,这类纪录片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引发了公众的偷窥欲和探索欲,再一次促进了伶人形象的传播。纪录片语言的运用、对伶人内容的特殊选择,凸显了纪录片的现代色彩。

伶人纪录片反映了电影媒介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逻辑。然而从文化反思角度看,媒介文化、大众文化固然能促进传统戏曲的传播,但是削弱了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带来戏曲艺术的氛围,引起观众的兴趣,可以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但是戏曲文化的现代传播离戏曲本体有多远?伶人的轶事固然能引发公众的热情和兴趣,然而这是戏曲本身吗?戏曲赖以存在的文化传播是如何呈现,呈现了多少呢?当用现代手段来演绎戏曲故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文化传统,或者进入一种文化传统缺失的境地呢?如孟小冬的存在,不是作为京剧髯生而被观众熟知,而是成为大众消费的八卦对象而为公众所认识,这是真正的戏曲文化传统吗?

(三)戏曲历史纪录片:历史真实与传播局限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戏曲传承发展意识的觉醒,和人们对纪录片在戏曲传承与传播方面价值认识的自觉,开始尝试拍摄了诸多有一定的影响的史诗性的戏曲纪录片。其主要的纪录片有:《昆曲六百年》《京剧》《百年越剧》《大戏黄梅》《汉剧》《百年豫剧》《百年易俗社》等。在这些戏曲纪录片中,以《昆曲六百年》《京剧》的影响最大。这些纪录片全景展示中国戏曲文化的辉煌,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然而其他的纪录片一般传播效果不明显。那么,我们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来看,这类纪录片的局限在哪里呢?

其一是宏大叙事的局限。昆曲纪录片是六百年,其他一般是百年,侧重于对戏曲追根溯源的全景展示。但是宏大叙事的弊端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缺乏细节,缺乏集中的焦点式的展现,叙事的长度造成了传播的局限。不仅如此,宏大叙事的背后是官方话语权力而非民间话语,从其中穿插大量的学者的采访和权威性的话语可以看出。这固然能够展示纪录片观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较多的采访也影响到叙事节奏,进而影响到戏曲纪录片本身的活力。在移动互联网所引发的微文化、微叙事盛行的今天,这类戏曲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是否能更好地传播呢?从文化反思的角度看,这类纪录片的创作局限其实是官方文化、官方话语的局限,它们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然而却缺乏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微文化的介入。

其二是历史真实的局限。纪录片讲究真实,提倡探索和发现历史真相。戏曲纪录片是否能够探索和揭示真实的戏曲生态?这些戏曲历史纪录片是否呈现戏曲历史的真实呢?

首先,部分戏曲纪录片对当下戏曲困境及其原因的揭示不够。《越剧百年》《大戏曲黄梅》《昆曲六百年》等戏曲纪录片展示了戏曲剧种的过去辉煌,然而对当下戏曲的生态,特别是当下戏曲困境展示不够,对戏曲衰落的原因缺乏深入思考,对戏曲发展的未来缺乏认真的思考。这使得戏曲纪录片仅仅浮于表面,或倾向于娱乐消费,或倾向于新奇,而无法呈现真实的戏曲生态,更无法为戏曲未来指明道路。其次,部分戏曲纪录片在展示戏曲文化方面存在局限。戏曲不仅仅是戏曲,也是文化生态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每一个剧种与当地的地方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如京剧之于京城文化、昆曲之于江南文化、黄梅戏之于江淮文化、秦腔之于西北文化等等。戏曲纪录片只有将戏曲放置于这些文化土壤,特别是地域文化土壤中,揭示戏曲与文化的关联性,才能将戏曲的的真实相对完整地呈现。戏曲纪录片《江汉声》记录了武汉的一个汉剧团排演《宇宙峰》过程,然而却难发现其对汉剧文化的揭示和阐发。《大戏黄梅》虽曰大戏,然而却对孕育其中的地域文化缺乏展示,对黄梅戏如今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缺乏深入的思考。

其三,戏曲之美学精神的缺失。纪录片求真,而戏曲求美。戏曲纪录片不仅能够呈现戏曲的历史真实,还要呈现出戏曲本身的美。这是其拍摄能否成功的关键。戏曲的美在哪?中国戏曲美在哪里?在程式?但从现有的戏曲纪录片来看,许多戏曲纪录片缺乏审美性,尤其是缺乏对戏曲之美本身的呈现。戏曲纪录片中呈现的戏曲,无论是昆曲、越剧还是黄梅戏的表演,身体语言是根本,身体语言的表达是戏曲表演的魅力所在,这是一个被约束、被规范的美的身体。许多戏曲纪录片在创作中忽视了戏曲身体语言的表现力,无法让观众真正领略到戏曲自身的魅力。在《昆曲六百年》开头,展示了昆曲《牡丹亭》中最精粹的片段和人物的眼睛、手势等。《百年易俗社》中,影片将秦腔演员置身于空旷的舞台,调动了光影和镜头语言,再现了上世纪秦腔表演的情景。但是从整体上看,这样对于戏曲表演美学的片段较少,影视语言和戏曲美的融合还是个问题。

其四,纪录片话语的局限。纪录片采用的是镜头语言或影像语言,当戏曲成为纪录片的表达内容时,戏曲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凸显了出来。如果用镜头语言来看,戏曲舞台的现场观看只是一个机位的固定镜头。相对于戏曲语言,纪录片的影视语言讲究镜头调度;讲究构图和场面调度。从史诗性的戏曲纪录片来看,其话语表达依然有其局限性。这类戏曲纪录片一般都是镜头+解说的样式。从《昆曲六百年》《大戏黄梅》《京剧》,再到《越剧百年》《百年豫剧》等无不采取这样方式。镜头+解说的方式是传统专题片的创作方式,大量的解说词掩盖了画面创作的问题。我们说,纪录片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其中视听语言所营造的声画魅力,是视听本体的凸显。大量的解说词成为整个影片组织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像自身的表现力。许多戏曲纪录片并未发挥其视听语言的魅力去生动传神地表达传统戏曲的魅力。在纪录片的方式中,还有直接电影的方式,还有动画纪录片等,这些在戏曲纪录片的拍摄中还没有尝试。这类纪录片的发展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着重要突出视听效果。

不仅如此,史诗性纪录片的剪辑节奏上存在问题。传统戏曲喜欢轻声慢语,浅吟低唱,节奏相对比较缓慢。戏曲历史纪录片一般在剪辑时会考虑戏曲的节奏,但是如果契合戏曲的节奏,将会使影视节奏异常缓慢,影响影片质量,同时并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戏曲历史纪录片中,如《昆曲六百年》《京剧》《百年越剧》等剪辑节奏比较拖沓。由于其中穿插了大量采访,整个影片的运动影像较少,整体剪辑和叙事的节奏较为缓慢。当然,昆曲和京剧都是韵味的艺术,在浅吟低唱中观众更能体会艺术的韵味,但一味如此却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节奏。节奏过于拖沓会阻碍整个片子的感觉,让人昏昏欲睡,并不利于戏曲的现代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在尽量不改变戏曲节奏的情况下,适当加快影视语言的节奏。在如何改进剪辑节奏上,要做到快慢结合,张弛有度。在表现戏曲音乐、戏曲舞台表演程式时,适度的慢是合理的;但在表现武打动作、紧张的情绪时,镜头的剪辑必然要加快。其次,尽量消减采访的数量或采访的时间。采访是真实性的一种体现,然而采访的缺点在于拖慢整个画面的节奏,因此在戏曲纪录片的创作中要遵守减量减少的拍摄原则。

三、戏曲纪录片发展的文化融合策略
戏曲纪录片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自觉、文化反思,更需要融合发展的文化策略。从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应该自觉地以本土文化传统依归,以西方文化为参考,以现代文化为补充,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戏曲与纪录片看似两个极端,但却具有互补性。二者的结合,传统与现代,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一定能够促进戏曲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

(一)树立文化传播观念:传播与传承、创造的融合
那么,戏曲纪录片如何发展呢?从创作理念或创作目的的角度讲,应该重传承更要重视传播,没有传播也没有传承。20世纪上半叶是戏曲繁盛的时期。当时戏曲形式为何繁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报刊媒体的传播作用。大量报刊对戏曲的报道,对伶人生活的报道和记录,共同造成了戏曲传播的舆论氛围,塑造了戏曲明星,产生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等。这是因为媒体的宣传,传播的兴盛,传承自然而然进行。传播培育了观众,营造了戏曲传播的氛围,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对戏曲的喜爱。不仅如此,在20世纪的下半叶,一度兴起了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是戏曲与影视融合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所以,在创作理念上,戏曲纪录片应该重传承,更要重传播,更要重视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传统戏曲。

戏曲艺术的困境在于传播的局限,传播的局限导致传承问题无法进行。要破解戏曲传承的问题,首要是要破解戏曲传播的问题。王廷信教授曾在其论文中,将戏曲传播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戏曲的本位传播,一个层面是戏曲的延伸传播。[2]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元素传播。其中,戏曲传承一定是本位传播最有效,要保留原汁原味的程式、原汁原味的唱腔,这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戏曲的延伸传播,没有戏曲的流行,何来传承?因此,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

(二)艺术形态:传播形态与创造性新形态的融合
立足于不同的理念,戏曲纪录片形成了多重形态。从戏曲内容看,可以有戏曲舞台纪录片,戏曲知识纪录片,伶人纪录片,戏曲剧团纪录片,戏曲剧目纪录片,戏曲剧种纪录片等。从纪录片的形态上来划分,可以是长纪录片,也可以是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纪录片。

一般戏曲纪录片的创作形态是分集的长纪录片,如《昆曲六百年》《京剧》和《大戏黄》莫不如此。这些纪录片虽然制作精良,但由于篇幅过长,整体较为严肃,因而在传播上一般会遇到瓶颈。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从传播的角度看,微形态的戏曲纪录片值得关注。在戏曲纪录片的形态上,戏曲纪录片可以尝试微纪录片或者短视频。为什么要尝试微纪录片的创作呢?微纪录片的戏曲纪录片如何达到传承和发展戏曲的目的呢?因为相比较于较长的戏曲纪录片,微纪录片在传承戏曲方面有以下优势:首先,传播平台快捷,以后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为播出的平台,与电视、电影的创作和播出的平台相比,更为快捷,也有更多的受众。其次,细节展现。无论是是《昆曲六百年》《京剧》还是《黄河戏话》《长江戏话》等,短则五六集,长则几十集,叙事宏大,细节不足。采用微纪录片的方式,可以充分细微地展现传统戏曲最精彩的细节,一个起霸、一张脸谱,甚至一个程式等,在5分钟之内去展示,更能深入精微地展现戏曲的细节,展现和彰显戏曲的魅力。当然,微纪录片的内容要精心选择。而因为时间短,微纪录片可以做到非常精致。一个3分钟左右的戏曲纪录片段,完全可以细致精微地去呈现一个脸谱,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比如从《上海100》《故宫100》这样微纪录和深传播的样式。五洲传播中心的《指尖上传承》系列无论是故事化的讲述、情景再现的运用上,还是在宣传模式上,都非常值得借鉴。

(三)建构戏曲纪录片的传播体系、传承体系和创作体系
以戏曲纪录片的传播为纽带,融合戏曲纪录片的传承功能和戏曲现代转换功能,打造属于戏曲纪录片的传播体系。

从创作上来讲,组建戏曲纪录片创作的队伍。戏曲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打造以精通纪录片创作的人员为主,适当融入戏曲专家、戏曲传承者、戏曲从业人员,适当融入其它行业的专家,在其中,兼顾学者和普通民众,兼有年长者和青年人。总体而言,这个戏曲创作队伍具有复合性,使之能够满足戏曲纪录片传播、传承和对戏曲进行创造性转换的需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审美需要。

从传播平台上,在电视传播之外,融合移动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戏曲纪录片立体多元的传播平台。以前,戏曲纪录片多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各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严重限制了戏曲纪录片的传播空间。开发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戏曲纪录片的相关APP,采用多种样式宣传和发展纪录片,使戏曲纪录片融入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扩展戏曲纪录片传承、传播和创作的空间。从根本上,戏曲纪录片还是纪录片,要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过多执着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等对于普通人专业门槛的京剧形式与内容,势必阻挡了大众亲近和了解京剧艺术的坦途。”[3]因此,戏曲纪录片的传播、传承和创作体系至关重要。

(四)改进戏曲纪录片的话语策略
戏曲纪录片的创作一方面要创新纪录片语言,一方面也要适度融合戏曲话语。那么,如何改进戏曲纪录片的话语呢?

首先,以故事带戏曲,将现代叙事话语与戏曲精髓相结合。质量是戏曲纪录片创造的保证,也是戏曲纪录片的灵魂,学会讲故事是提升戏曲纪录片制作质量的措施之一。那么,如何讲故事呢?首先,寻找有吸引力的故事。特别是伶人往事、伶人故事(例如挖掘孟小冬与梅兰芳)。电影《霸王别姬》之所以好,其实是讲述的伶人故事,其中又穿插戏曲故事,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对其进行了现代阐释。昆曲电影《游园惊梦》也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昆曲的《游园惊梦》《夜奔》等,赋予戏曲元素和戏曲故事以新颖的表现力。戏曲纪录片创作中可以借鉴这样方式,去发掘伶人的爱情、苦难和命运之思,并对其进行现代阐释。其次,寻找富有吸引力的戏曲故事。比如武戏、丑角等,谐谑风趣的故事。此外,《牡丹亭》中青春爱情故事,民间戏曲中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等。相对于旦角、生角,这类角色的故事更容易吸引观众,其传播力较大。

其次,国际化表达与地方化的内容相融合。在制作理念上,充分吸收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不断吸收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制作理念,创作出具有先进制作理念的作品。纪录片发展至今,其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以及动画纪录片等理念已经渗透入当下纪录片的创作中。人类学纪录片的方法,更能真切地清晰地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戏曲艺术世界。中央民族大学的视觉人类学研究所等,采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制作纪录片。视觉人类学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戏曲纪录片的创作中,关注戏曲的原生态,揭示戏曲的人类学内涵;也可以采用直接电影的方式,去记录和展示一个剧团、艺人的生存状态。相对于专题片式的戏曲纪录片,上述理念创作的作品似乎更有意义。

再次,采用现代影像语言去凸显戏曲的真实魅力。发挥镜头的表现力,适度采用特效等发掘戏曲艺术的魅力,突出戏曲艺术的呈现和表现质量。比如去表现梅兰芳表演中手的特写,人物表情、姿态等。利用特效等制作和展示人物表演的空间等。如采用慢镜头等多彩的镜头模式,采用特效的布景等。一定注意将戏曲表演与镜头下的表演结合起来,在保证戏曲表演完整性的情况下,使用摄影机镜头成为戏曲表演的完美的补充。杨凡的电影《游园惊梦》中插入了戏曲元素,其中有游园惊梦的片段,夜奔的经典剧目等。这些戏曲表演穿插在剧情中,既保证了戏曲的声音、戏曲表演的特点,又能进一步展现人物、暗示或揭示人物的命运,展现电影特有的诗性风格,与剧情能够完美地融合。

结语
戏曲纪录片的创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传承和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戏曲纪录片创作还存在现代表达手段的不足,还存在与戏曲叙事、话语等融合的问题。因此,要采取文化融合策略,将现代表达手段、传播体系、传播形态等和传统戏曲相互融合,真实地呈现戏曲本身的美,呈现戏曲文化的丰富魅力。

参考文献
[1]苗棣,郭振元.中国早期私人纪录片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45.

[2]王廷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与延伸传播[J].艺术百家,2006(4):40.

[3]宗俊伟.戏曲纪录片的精彩突围[J].中国电视,2013(10):3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3-29 02:25 , Processed in 0.4037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