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英国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从社会到个体的记录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张司佳 华侨大学2020-2-15 20:24
查看: 3147| 评论: 0
摘要: 《人生七年》(Up Series)是由ITV(英国独立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纪录片,麦克·艾普特(Micheal Apted)为该片编导,从1964年起,他跟踪拍摄了14位来自英国各社会阶层的孩子,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拍摄第一部纪录片时,这些孩子 ...
《人生七年》(Up Series)是由ITV(英国独立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纪录片,麦克·艾普特(Micheal Apted)为该片编导,从1964年起,他跟踪拍摄了14位来自英国各社会阶层的孩子,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拍摄第一部纪录片时,这些孩子都是7岁,之后每隔7年,麦克都会再次采访拍摄这些孩子,从7岁到63岁,麦克共拍摄出《Seven Up!》《7 Plus Seven》《21 up》《28 up》《35 up》《42 up》《49 up》《56 up》《63 up》,《63up》已于2017年6月在ITV首播。

一、创作理念
(一)“阶级消亡说”的探讨
早期的英国等级观念明确,分为三个阶层,分别为贵族绅士阶层、市民阶层和劳动阶层。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也逐渐改变,传统的贵族阶级和工商新贵们融为一体,而中下层的英国人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英国的阶级正在消亡”这一理论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人生七年》的第一部《Seven Up!》于1964年开始拍摄,此时,英国正处于“阶级消亡说”的活跃阶段,编导麦克认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不应该受到等级观念的束缚,虽然目前英国的等级观念很难消除,但公众一定要努力削弱它的影响,这样才不会造成社会的大量浪费。

(二)西方“真实电影”概念的兴起
1960年法国发起的“真实电影”概念是一种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电影类型,最早来源于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电影《Kino—Pravda》,原意为借由并列的影响获取被掩盖的真实。

1964年的《Seven Up!》正处于西方纪录片“真实电影”的发展阶段。麦克选取14位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之中有的来自伦敦郊区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的来自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有的是古老英国贵族的后代、孤儿院的黑人男孩、富家千金,还有的来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正因为角色选择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每一位英国人都可以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通过别人的生活进行自我投射,这正是该纪录片受到英国民众格外喜爱的原因。

(三)揭示决定人生的其他重要因素
该纪录片的初衷是揭示英国的阶层固化现象,但是在拍摄进行到后期,编导渐渐淡化他最初的目的,反而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发展状况,他开始探讨其他决定人生的重要因素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七年》每一集都会用14个孩子7岁时一起聚会、玩耍的镜头作为结尾,并配上麦克的解说:“看到一个七岁孩子的现在,我就能看到他的将来,而这就是英国未来的缩影。”事实上,很多孩子的成长轨迹都和麦克预测的相似: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也有例外,来自乡村的男孩尼克7岁的梦想是要探索月亮的奥妙,21岁时他已就读于牛津大学物理系,42岁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而贫穷或富有也不是探讨人生幸福感的唯一标准,出身贫民窟的保罗幼年缺乏自信,长大后虽然学历不高,工作普通,但却遇上乐观开朗的妻子,他们相伴数年,在《63up》中,保罗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遇到苏珊,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父亲相处的时间长。”这部纪录片揭示出,决定人生命运的不只是原生家庭的社会阶级,还有教育与婚姻。

二、创作手法
(一)向未知取材,真实阐述生活原貌
纪录片的特点是纪实性,《人生七年》最大的魅力在于展示了时光的流逝感,时光才是编导身后的推手,而编导本人只是呈现事实本身。要做好这点就要求编导具备超前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许多看似价值不大的生活场景今后可能成为极其重要的素材。而编导麦克显然是位优秀的媒体工作者,比如在《14 up》中采访富家千金苏西时,她的狗在捕食一只兔子时无意中闯进镜头,麦克向苏珊提问:“你要救它吗?”苏西说不,这已经是这周的第二只了,麦克继续追问:“你不担心杀生吗?”苏西说:“不,我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短短几句,就将这个女孩在14岁时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取材精确,注重细节外,《人生七年》更多的是呈现生活原貌,该片不回避冲突性,而是真实展现主人公的回答。比如在《21 up》中,编导和主人公杰西之间就婚姻和家庭问题产生争执,《49 up》中,杰西斥责编导的剪辑制作并没有真实展现她的生活状态,《63 up》时,他们再次谈到之前出现的争执,杰西认为编导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英国女性角色发生的改变。编导并没有回避这些争执和矛盾,相反他将其完整呈现在荧幕上,试图展现最真实的个体,也接受所有质疑和批评。

(二)运用蒙太奇剪辑,形成对比
《人生七年》前后期剪辑手法有较大区别,拍摄《28 up》之前,编导麦克以对位的形式将孩子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反应和不同回答剪辑在一起,从而凸显他们乃至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异。而从《28 up》开始,麦克选择分开叙述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他将捕捉到的同一受访者在不同年龄段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让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受访者这些年的性格变化以及时光流逝为其带来的影响。

由于每次拍摄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而这期间要展示每位受访者7年的经历,编导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策划,比如摄制组跟随63岁的布鲁斯重返开始他教学生涯的伦敦东区的学校;拍摄贵族后裔约翰救助保加利亚的慈善活动;让东尼参观在自己家乡建设的伦敦奥运会村等。但总体来看,编导把握的尺度很好。也正是因为这些情景,为编导提供更加丰富的剪辑素材,在《35 up》中,编导从同一角度拍摄不同年龄的尼克在乡间走过的场景,并把它们剪辑在一起,使观众更能从时光的沧桑变化中获得思考和感动。

(三)开放的话语体系和自我审视
正如上文所说,该纪录片在拍摄期间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甚至会引起受访者和编导之间的争执,其中包括:受访者每7年的生活状态能否只在短短几天被概括;该片自2005年播出,每隔7年进行续集,这会对受访者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困扰;这部片子的价值意义到底在哪里。而编导麦克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给予受访者充分的话语权和自由选择权,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谦卑地自我审视,比如在《28 up》拍摄完成后,来自利物浦的彼得选择退出拍摄,时隔28年后的《56 up》,他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编导麦克在片中询问他之前拒绝拍摄的原因,给予他充分解释的机会。

编导也会在每次拍摄过程中和受访者就该片价值不断探讨,《63up》中,他与多位受访者探讨本系列纪录片的一个基本前提(从某个成人身上可以发现他7岁的影子)是否达到的问题,保罗认为,七岁的他害羞、不自信,现在他基本依旧如此;东尼认为7岁的他和63岁的他不能被分开解读,纪录片展示的都是真实的他;尼克则认为他还是那个想把世界变成钻石的热切而真诚的小男孩。

以上问题皆属于纪录片拍摄领域的专业问题,涉及媒体干扰对受访者生活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以及纪录片的意义等方面。但在《人生七年》中,编导试图用极为开放的话语表达去积极探讨该片的价值,试图主动消解拍摄中出现的矛盾,从而呈现给观众最大限度的客观真实。

三、结语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的拍摄进行到《63 up》,已不再只是阶级的记录,而是极大程度展现人文关怀。相比研究者身份,编导麦克早已真正变成这些孩子生命的参与者,他们的老朋友,尤其是在最后几集时,受访者们更多的是在向他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63岁的尼克不幸患上喉癌,他正在和病魔做斗争,而为图书馆孩子贡献一生的琳恩由于健康问题已经去世,参与采访的是她的家人们。总之,《人生七年》记录了14位受访者从孩提到老年的时光,他们每个人都见证了英国的世代变迁,也从未有一个人真正放弃生活,他们都活出了自己平凡又独特的人生,这才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悦.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纪录片《人生七年》社会记忆映射研究[J].现代视听,201808:55-58.

[2]胡静静.真实时空的个人编年史影像——纪录片《人生七年》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5(04):120-122.

[3]应为众.雕刻时光——《人生七年》的映像分析与意义探讨[J].中国电视(纪录),2014(06).

[4]应为众.英国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映像分析与意义探讨[J].视听纵横,2014(10).

[5]郝烨.《人生七年》:从阶级到生命的记录[J].中国电视,2014(07).

[6]孟悦.电视纪录片创作技巧和价值的探究——论《人生七年》与《零零后》的关联与不同[J].传媒论坛,2018(0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4-20 22:32 , Processed in 0.0801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