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以《四季中国》为例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辛红娟 陈可欣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2020-2-27 18:50
查看: 893| 评论: 0
摘要: “文化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国外宣工作的重要战略,旨在让世界认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构建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精粹的热情明显高涨,国内外受众对诸如“二十四节 ...
文化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国外宣工作的重要战略,旨在让世界认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构建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精粹的热情明显高涨,国内外受众对诸如“二十四节气”等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中国文化产品的期待也呈现明显变化。

外宣纪录片作为文化折扣率最低的媒介,对外传播价值日益凸显。外宣纪录片融解说词、纪实影像、图像动画、配乐配音为一体,呈现典型的多模态特征。翻译作为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外宣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本文立足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出“语境化-同步化-系统化-一体化”的多模态语篇翻译分析模式,聚焦新华社纪录片《四季中国》的典范翻译方法,为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提供思考。

一、讲述中国故事语境下国产纪录片的翻译现状
2009年至2019年是中国纪录片突飞猛进的十年。如今,纪录片规模较十年前增长了16倍,打造出以自然与人文相融为特征,以官方出品、对外传播为着重点,极具“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品牌。一方水土涵养一方文化,一方人也得讲述好一方故事。“要使世界共享中华文明成果,对外传播能力是决定因素之一,而翻译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1国产外宣纪录片要用创新的对外媒体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概念”,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外宣的核心命题,如何翻译好外宣纪录片也因此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

但就目前大部分国产纪录片翻译来看,对外译介与传播情况并不乐观。据笔者统计,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展播的200部国产纪录片中,完成双语字幕制作的仅19部;央视网评选的“2018年十大国产纪录片”均未制作双语字幕,其中不乏《如果国宝会说话》《人生一串》等“爆款”。双语制作是文化“走出去”的实质性第一步,纪录片要完成跨文化传播,必须同时配备高质量的译文,因此文化产业界必须加大对外宣纪录片翻译的关注度。截至2019年9月,以“纪录片”和“翻译”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CNKI返回结果显示共176篇文献,自2010年起文献增长速度较快,与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共频关联。然而,现有研究语料选择面较窄,大多聚焦《美丽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两部(占现有研究21.6%),这与国产纪录片发展态势不成正比。学界对纪录片翻译的研究热度虽有提升,但在语料选择和研究深度上仍待加强。

二、《四季中国》及其多模态话语解读
《四季中国》由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出品,主要面向国外受众。该片聚焦“二十四节气”及系列文化传统,讲述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之道、天人关系。《四季中国》融多种模态为一体——双语字幕、精美的中国风动画、纪实的风土人情图像、中外碰撞的对话、国际首席爱乐乐团配乐,直观地阐释了代代相传的中国智慧,其翻译处理能够为多模态翻译分析提供有效素材。

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代表学者有冈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范·勒文(Theo van Leeuwen)和凯·奥哈罗兰(Kay O’Halloran)。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自2003年掀起热潮,代表学者有李战子、张德禄、朱永生、胡壮麟、冯德正等。模态(Modality)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和音乐等符号系统,2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3纪录片包含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符号,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文化交流语篇。一种模态不足以充分表达语篇意义,单一模态的翻译也不足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因此,相关翻译研究,特别是视听语篇的翻译转向多模态分析。目前,多模态话语理论广泛应用于影视、广告、PPT等语篇分析中,根据CNKI返回结果显示,在2010至2019年间有85%以上的多模态话语研究集中于影视作品翻译。由此可见,多模态话语理论对纪录片翻译研究有直接指导意义。

克雷斯和范·勒文根据符号在交际中的操作,将多模态语篇分析分为话语、设计、生产、分布四个层次。4“话语是关于社会中构建的现实的知识”,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做出,“它在社会中创造,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发展,即话语要适合于这些语境中的社会参与者的利益和兴趣”。5设计是在内容和表达之间的层面,在此阶段需要考虑符号的特征,并且要对所用的模态或模态系统做出安排。生产就是“对表达的组织,是把符号事件用实际材料表达出来,或者是对符号制品的实际材料的制作过程”。分布是“将产出的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产品,具体分布到一定的时空中”。6张德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式,将这四个层次概念匹配到四个层面的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语境促动—交际者选择意义—符号供用特征分工—选择最佳模态表达意义—分布意义—媒介具体化”。7

本研究基于克雷斯、范·勒文和张德禄的理论,以“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同步化(synchronization)、系统化(systematiz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的多模态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分析《四季中国》英译过程中的话语意义得失。

三、《四季中国》翻译的多模态话语翻译分析
(一)语境化:针对文化和情景语境进行翻译话语生成
多模态语篇生成过程始于语境化,即把交际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从传统角度来看,语言之外的相关符号系统,如手势、动画等都属于语篇的语境。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这些参与交际的符号都被视为“模态”。张德禄曾指出:“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外部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包括意识形态。”8由此看来,多模态话语的翻译和语境之间的联系成为翻译重点。译者需要对语言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交际范围等进行考量。

“二十四节气”是典型的民俗文化,国外受众的背景知识相对匮乏,面对这些文化概念词,选择趋近源语,会遭遇表达障碍;选择趋近译入语文化,内涵又会产生较大偏差。在多模态语篇中,译者可以借助模态组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多模态翻译在针对文化和情景语境的翻译话语生成上有较大空间,但译者也因此有较多转换任务。本片中“蚕神”被译为“Goddess of silk”,向译入语文化靠近,同时用图片呈现“蚕”的图像,确保受众理解节气文化。

(二)同步化:针对供用特征进行翻译话语设计
单模态语篇中完全由语言来完成语篇意义表达,而在多模态话语语篇中,意义则由各个模态“分工”完成,各个模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生成中的角色,张德禄称之为模态的供用特征(affordances)。“交际者需要对使用什么模态、模态组合来体现意义,模态之间如何协同等做出合理的安排。”9为最大限度传达源语意义,译者需要分析源语模态的供用特征,确定模态组合间的信息分布,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话语的合理设计。

《四季中国》每集开场的“中国风”手绘动画是该片一大亮点,这些动画字体都采用了独特的“中国风”设计。字体设计本身携带了文化意义,片中大量出现的民歌、童谣,如“四月立夏小满天,家家户户忙耕田”等多模态文化符号,影片未对这部分文字和声音模态进行跨语际传递,主要是因为当下语篇呈现重点在于动画字体和童谣的形式意义。供用特征分析决定了该模态的分工属于形式意义,在翻译层面可以采取“不译”或“省译”。

(三)系统化:针对话语意义进行具体分布
不同模态承载不同的功能,各模态之间构建的系统关系传达了完整的语篇意义。张德禄对多模态关系进行了具体研究:“区分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在互补关系中,区分强化关系,包括突出、主次、扩充,和非强化关系,包括交叉、联合、协调。在非互补关系中区分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10译者在各个模态翻译之间需要协调意义表达,在语篇层面调整意义组合关系,以完成协作表达。

《四季中国》在《清明》一集中,对纸钱“金银纸”的翻译正是通过多模态关系进行的意义分布的巧妙处理。首先,“金银纸”在对话中被直译为“gold and silver paper”,贵金属金和银用来制纸,这一点对译入语文化受众来说显然有些难以理解。但结合图像,可以观察到“纸钱”的形态,因此受众可以理解到金和银是对先人尊重的体现。在之后解说中“金银纸”被意译为“paper money”,并以对话阐明金银纸的材料是“bamboo pulp”(竹浆),确保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此处的模态交互和重叠关系实现了同一内容不同然而有效的翻译。

(四)一体化:针对模态分歧进行整体反思
融媒体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外宣翻译中的缺陷和错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不良效果也往往会遭遇快速增殖。多模态语篇翻译分析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操作,模态间的关联性意味着各模态之间会存在不对应、歧义等限制。导致意义偏差的翻译,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不同社会背景下受众的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到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效果,因此译者对翻译话语的反思至关重要。

《四季中国》综合展现了中华传统节气文化,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传播样板,但仍存在模态翻译分歧。在第一集开场动画中,中国的小萝卜“radish”被译为“turnip”(芜菁),在后文还被译为“carrot”(胡萝卜)。在一些纯文字模态文本中,此三者的差异对读者而言也许并不明显,然而在开篇介绍中国农事的纪录片中,不同模态之间出现的差异或分歧,不难看出其对整体语篇意义表达的损害。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中国海外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启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日益成为构建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着力点,纪录片在有效构筑立体、全面的传播格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纪录片作为重要外宣载体,却缺乏翻译这一对外传播的基础条件。构建中国海外话语体系需要更多纪录片等文化产品完善双语制作。

“译”最后是为了“不译”。完善外宣纪录片翻译工作,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华文化真正产生世界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关注外宣产品的多模态特征是提高中国翻译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路径。译者在多模态语篇翻译中需要系统分析模态供用特征、模态间关系,确保语篇意义充分表达,确保翻译质量。《四季中国》的翻译通过模态结合让国外受众听懂或看懂中国故事,为叙事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准确地把传播中华文化落到实处。数字媒体时代,只有利用好文化产品的多模态翻译,才能最大程度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让国外受众看懂,翻译需确保传播的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在文化产品的翻译上,以源语为导向还是以目的语为导向是一大命题。当今中国亟需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内涵。“过去我们是在‘翻译世界’,现在在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翻译中国’。”11在这个大时代,目的语读者对源语的理解能力和期待快速发展。“许多在霍克斯时代倾向于归化的东西,现在异化翻译已经完全可以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甚至期待了。”1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13对翻译来说就是要在中国海外话语体系构建上掌握主动性,把握传播新契机,既要不断创造普适性的知识,译出新表达、新概念,在多元文明碰撞中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又要强调自己的文化观,在实现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实现价值传播。当然,要迅速实现认知同化并不现实,因此,我们要构架出模态间图谱,在此框架下积极寻求各模态的表达最大化,破除“以我为主”造成的理解障碍,更加顺畅地构建好中国形象。

注释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

3Kress G.&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2006),2nd ed.p.177.

4Kress G.&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London:Arnold,2001),pp.4-7.

5张德禄:《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现代外语》2018年6期。

6同(5),第731页。

7同(5),第731-743页。

8同(5),第735-736页。

9同(5),第735页。

10同(5),第738页。

11《黄友义:让世界倾听更多的中国声音》,新华社客户端,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4/content_75300449.html,2019年10月30日。

12黄友义:《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国际舆论》,《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1期。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28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4-19 17:58 , Processed in 0.0775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