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发布者: 小白兔| 2019-2-7 19:47
查看: 2006| 评论: 0
摘要: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高塔变高阁 千古留悬念修园不修墙 背后藏玄机南北风格 天下精华盛世理想 集于一身晨钟暮鼓 男耕女织万寿昆明 自有乾坤【简介】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 ...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高塔变高阁 千古留悬念

修园不修墙 背后藏玄机

南北风格    天下精华

盛世理想    集于一身

晨钟暮鼓    男耕女织

万寿昆明    自有乾坤

【简介】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清漪园与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的静宜园、万寿山,连同它东面的畅春园和北边的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清漪园里,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和至今未解的谜团。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皇太后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之际突然被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据记载,建塔拆塔的花费几乎占据修园总花费的1/10。对拆塔建阁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但真相如何,依然是一个悬念。此外,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造型奇特的建筑“扬仁风”、仿苏州山塘街的买卖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清漪园的山水建筑又如何体现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本集将一一呈现。

 【正文】

 公元1764 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夏季,一场大雨中荷花摇曳,湖光潋滟,山色空蒙,其实这并不是赏常见的江南景色,而是北京西北郊的清漪园雨景。清漪园的建成,让这一年的雨水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意义。西山、玉泉山上的雨水和泉水汇集成溪流,顺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流到山下,灌溉着大片的水田。这里种植的稻米香糯可口,成为皇家专用的贡品。水流通过玉河注入清漪园的昆明湖,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的昆明湖,实际上成了位于京西的人工水库。

就在清漪建成的同时,新增的万泉庄水系也完工了,自此,以清漪园为枢纽,北京西北郊五座皇家园林之中的四座都由水路连接起来。京郊的这个水利系统提供了周边农田和园林用水,从昆明湖通向护城河的长河,则让清漪园和紫禁城一脉相连。当年从紫禁城前往清漪园有两条道路,陆路是出西直门经圆明园向西,由清漪园大宫门进入园内。和陆路相比,走水路去清漪园更加快捷而且有趣,皇帝的龙舟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码头出发,沿着长河行进大约九公里,可到达清漪园。今天的北京城依然保留着乾隆时期的这条水道,水道大部分狭窄而弯曲,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在水道的尽头,一座拱桥映入眼帘,它就是清漪园的水上门户——绣漪桥,穿过绣漪桥,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出昆明湖开阔的湖面。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放眼前方,就看到了十七孔桥白色的桥身,它连接着昆明湖上的南湖岛。透过十七孔桥的桥孔,可以看到湖东岸的一道石堤,蜿蜒到远处的城关。龙船穿过十七孔桥,向西掠过南湖岛之后,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全景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至此,清漪园山水一体的完整面貌才尽收眼底,一路走来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来自于古典园林艺术中先抑后扬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

何处燕山以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是乾隆皇帝赞美清漪园的著名诗句,而清漪园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双的风景,还有古老的传说,有趣的故事和至今未解的谜团。

从水木自亲码头登岸,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万寿山上那个巍峨的高阁所吸引,它就是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核心建筑。然而在清漪园的最初的设计中,这里并没有佛香阁,而是一座九层高塔。

当年乾隆皇帝陪同母亲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游览了杭州的六和塔,乾隆母子对六和塔极为喜爱,所以决定在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仿照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修建一座高达九层的延寿塔。施工过程中,乾隆不时亲自来园内查看,督促工程进度。乾隆二十三年盛夏,九层的延寿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高塔巍峨

耸立,分外醒目。八月初七,乾隆再次亲临工地视察,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主管工程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却突然接到圣旨,命其拆掉当时已建好八层的延寿塔。这道出人意料的圣旨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根据清宫档案奏事档的记载,建塔拆塔共花费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接近修建清漪园总花销的十分之一。延寿塔为什么在几乎完工的情况下突然被拆除呢?后人对此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由于砖石结构的九层宝塔过于沉重,造成地基坍塌,只好拆除。还有人说,是因为在这里建高塔不吉利,所以拆除。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件大事在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作为惟一的知情人,乾隆对此事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含糊其辞。乾隆在自己的《志过》一诗中提到,延寿塔是自行倒塌的,但延寿塔分明是=他下旨拆除的。后来乾隆又说拆塔是风水的原因,因为北海曾经建过一座塔,第二年就失火烧毁了。乾隆还引用明代的《春明梦余录》一书的记载,说在北京的西北部不宜建造高塔,然而人们查遍了此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随着岁月的积淀,拆塔的原因愈加扑朔迷离,对这个谜团的解读也日益变得五花八门,在乾隆《志过》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意思是由于南方的佛塔建在北方,环境条件大不相同,以致延寿塔建而未成。有人据此从园林风景的角度对拆塔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南方的六和塔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很和谐,而移植到清漪园中,周边的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点景。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于万寿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的建筑不成比例,同时,如果将延寿塔放在三山五园的整体环境中观看,西南方向以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作为衬托,应该起到延展景观的作用,也就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但实际上由东向西望去,延寿塔与玉泉山上的两座塔,三点成一线,显得单调而重复,几乎无景可借。乾隆也许是在延寿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决定不惜代价纠正自己的失误,以求园林的完美。大概是身为皇帝,为苛求景致的完美而浪费钱财,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乾隆对于拆塔的事情才始终语焉不详吧。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以古典园林学为依据作出的一番演绎,延寿塔被拆除的真相,至今依然是这座园林留给今人乃至后世的最大的悬念。

延寿塔被拆掉之后,乾隆命皇家样式房在废塔的原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木质楼阁,这就是后来的佛香阁。佛香一词,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赞颂。佛香阁建

造在一座石砌的高达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陡峭的台基与湖面基本垂直,台基大大增加了佛香阁的体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佛香阁的气势。佛香阁调幅四十一米,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佛香阁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木结构建筑,和之前的延寿塔相比,根基稳固、厚重宏大又不乏开张变化之势的佛香阁与万寿山横向延展的走势,以及中轴线上密集的建筑群,显得更加协调。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它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点景作用,而且成为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在不同景物的衬托下,佛香阁显现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假如从昆明湖的西南方向,透过西堤看佛香阁则是另有一番韵味,江南景色和北国风光水乳交融,自然气息和皇家气派浑然一体,这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面之中,浓缩了清漪园造园理念的精华。

听鹂馆位于万寿山前山西部,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优美动听而得名,清漪园时期的听鹂馆上下两层,面阔五间,中间是一个面积不足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小戏台,小戏台看似普通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与一般戏台的朝向相反,是坐背朝南。当年的戏台为何如此修建已无从考证,不过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皇太后喜爱听戏,乾隆陪母亲游园的时候常来这里,正在演唱的昆曲花子拾金,相传是乾隆皇帝自己编创的曲目,而今天粉墨登场为皇太后表演的正是皇帝本人,据说正是由于乾隆有时亲自上台为母亲唱戏,为了保证皇帝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听鹂馆的戏台才修成了坐北朝南。

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很像一个桃子的形状,它似乎印证了关于园林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所以昆明湖就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无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清漪园的确处处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清漪园乐寿堂里栽满了玉兰树,因为乾隆的母亲十分喜爱生长在南方的玉兰花,乾隆就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玉兰花盛开的时候香气袭人,被称为玉香海,成为清漪园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北京城种植玉兰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清漪园的后溪河有一个街市,各种生意应有尽有,热闹非常,其实这些掌柜、伙计和顾客都是太监宫妇和大臣们扮演的,这条街也是乾隆送给母亲的礼物。乾隆奉母南巡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山塘街游玩,这里的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太后年事已高,江南路途遥远,不便经常出游,于是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后溪河买卖街又

叫苏州街,全长二百七十米,有二百多间店铺,它模仿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局,但它的店面多采取北方风格的牌楼形式,店铺的铺面都朝河而开,可以在船上购物。从此,皇太后不出京城也能随时享受到游江南的乐趣了。

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清漪园中体现的孝心,不仅是乾隆作为儿子心意的表达,也是作为君王的一种政治姿态,以此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彰显于世,而这种道德的宣扬,在大江南北的汉族民众中更容易深入人心。

太后游园的时候喜欢在长廊中漫步、赏景,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留佳代表春天,寄澜代表夏天,秋水代表秋天,清遥代表冬天。几个亭子走一趟就如同过了一年,每个亭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三百步,这个长度正好是一般行人最佳的散步距离。这条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没有山体的倚靠,也没有砖墙的支撑,却能历经岁月,稳固如初,也得益于几座亭子的巧妙安排,这些间隔分布的亭子,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又起到了支撑长廊的作用。位于山水交界处的长廊,沿着湖山的走向顺势而建,像一条蜿蜒的彩带横贯东西,它把前山各处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长廊廊枋上绘制的一万多幅彩画与廊外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人在廊中游,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处处皆风景,而长廊本身也成为这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的一天夜里,清漪园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巡夜的守卫在乐寿堂里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原来这名叫侯义公的平民在酒醉之后擅自走了进来,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混乱。内务府大臣等若干官员因为此事被追究责任并罚了俸禄。平民闯入清漪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作为皇家禁地,普通人竟然能够轻易进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漪园除了文昌阁至西宫门一段筑有围墙之外,其余三面都没有围墙,这在皇家园林中绝无仅有。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居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这是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远地扩张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对于清漪园来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

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五十八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

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以至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把人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用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拥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一百五十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园中的三十多座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是清漪园里最大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二十四根圆形的柱子和十六根方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

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最佳的观景场所。

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做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最为奇特的建筑了,它的名字也很奇特,叫作扬仁风。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之前,朋友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对朋友的用意心领神会,答谢道:我到

任后,一定弘扬仁风为百姓造福。扬仁风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而这座建筑奇特的外貌背后也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教义。

在这座园林之中,不仅是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就连光影烟霞,雨雪雾霜都成为园林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的建筑,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清漪园的美景常常让乾隆诗兴大发,他一生写过四万二千首诗歌,当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一千五百多首,乾隆还喜欢让同游的大臣们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在游园赏景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君臣唱和其乐融融。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阴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叫土观却吉尼玛,是青第三世土观活佛,也是著名的藏族学者。1763 年,二十七岁的土观奉诏进京,当他第二年到达北京的时候,恰逢清漪园落成,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土观经常陪同乾隆前往清漪园,那首诗大概就是当时土观与乾隆的唱和之作。

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在相互交往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而乾隆也喜欢以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替代自己帝王的形象。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一年昆明湖里新造了一艘长达四十多米的大船,名叫昆明喜龙舟。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下旨喜龙舟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位客人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他亲自来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进京的班禅。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从绣漪桥乘上插有绣龙旗的喜龙舟,然后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大报恩延寿寺拈香礼佛。当时在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像共有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繁盛,堪称佛国天堂。位于万寿山前山最高处的智慧海,外墙和屋面都由彩色琉璃瓦装饰,色彩富丽,造型庄重,它是一座佛教建筑,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枋梁承重,又称无梁殿。

万寿山后山的这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叫四大部洲。根据佛经的描述,佛居住在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清漪园四大部洲的

建筑正是佛经中宇宙世界的现实体现。在建筑群的前后左右建有四个大部洲,每个大部洲旁边各有两个小部洲,在建筑群的四个不同方向,建有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四大部洲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台殿,台座呈弯月形的是月台,台座呈圆形的是日台,象征着佛身周围日月环绕。在四大部洲的中心,是一座具有浓厚藏族色彩的建筑,它叫香岩宗印之阁,是以西藏地区一所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桑耶寺作为蓝本修建的,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经中的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核心建筑。各种宗教的兴盛和融合,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

乾隆十分喜爱清漪园,据记载,他来清漪园游览拜佛共有一百三十二次。每当登上万寿山极目四望的时候,乾隆更像是一位总设计师在欣赏自己的得意作品。

清漪园占地三百多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以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为核心的前山中央建筑群宏丽壮观,湖山之间点缀的楼阁堂轩、廊桥亭榭各具风采,借景于自然环境,让清漪园的美景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而喻意于山水建筑则使清漪园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对乾隆来说,清漪园也许不仅仅是他最钟爱的园林,更是一座凝结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理想的模型。清漪园汇聚了南北风光的精华,代表着清王朝疆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耕织图里男耕女织的景象表现了首重农桑、物阜民丰的经济实力,秀美繁华的南方水街与庄重威严的四大部洲相结合,体现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和尊礼重教、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清漪园大概正是这位盛世皇帝心目中天朝大国理想社会的完美缩影。

位于南湖岛的广润祠,是皇家祈祷社稷平安、风调雨顺的地方。公元 1795 年,清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在位最后一年的农历四月,久旱未雨,乾隆亲自到广润祠拜神祈雨,就在当天夜里果真天降甘霖,满心欢喜的乾隆第二天又来到寺里拜谢龙王,并把广润祠增号为广润灵雨祠。

正当广润祠香火旺盛的时候,在遥远的西方,一场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公元 1812 年,清嘉庆十七年农历五月,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因为祈雨灵验,决定此后每年春秋两次定期派遣官员到广润祠拈香祭拜。与此同时,蒸汽机在西方已经广泛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也已经制造出来。公元 1860 年,清咸丰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乾隆的曾孙咸丰皇帝到广润寺拈香祈福,此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的舰队已经逼近了中国的渤海湾。

这是清漪园最后一次迎接皇帝的临幸,仅仅几个月之后,这座百年华园就将在一场大火中彻底毁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纪录片解说词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4-26 00:32 , Processed in 0.0548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