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纪录片《空山》、《平衡》的选题特点解析

发布者: gooyeah| 2019-2-26 11:03
查看: 1634| 评论: 0
摘要: 纪录片《空山》、《平衡》的选题特点解析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某种流派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从较为概括的层面来看,“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和“西 ...

纪录片《空山》、《平衡》的选题特点解析

纪录片《空山》、《平衡》的选题特点解析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某种流派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从较为概括的层面来看,“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成三足鼎立之势,各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屡屡在国际国内纪录片评奖中获得大奖。其中西部纪录片尤其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是西部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厚,题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因而西部从来不缺乏艺术上的上乘之作,这从客观上为西部纪录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批踏实的纪录片人在西部广麦的热土上倾注了生命的热情和感动,给过去的历史、正在发生的历史留下了鲜活的影像,以自身独特的创作取向和美学追求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年,首届中国西部纪录片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这标志着西部纪录片在学术界、实践界和管理层获得了认同,西部纪录片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西部纪录片这个创作群体中,四川电视台的创作群体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他们不但有纪录片创作“三剑客”之称的领军人物王海滨、梁碧波和彭辉,还有四川电视台国际部、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这样的集团式生产基地。在纪录片的营销上也成绩突出,基本上突破了纪录片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为纪录片的市场化生存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在创作上,王海滨开风气之先,以《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三部曲的和谐之美奠定了在西部纪录片中的地位:梁碧波以《三节草》、《婚事》、《峨帽女尼》等作品发挥人类学纪录片的优势,追求新奇之美;彭辉则更凸显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以《空山》和《平衡》形成一种雄浑悲壮的生命之诗的隔空对话,为西部纪录片增添了一份奇情壮彩和对生命永久的感动。


在纪录片所具有的多种价值中,社会认知价值被人们特别强调,原因在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是由社会认知价值来决定的。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程中,题材选择具有比较明显的趋向性。早期的纪录片侧重于历史文化题材,站在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的制高点,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展开纪录,典型的代表是世纪率代初中期拍摄的一批作品,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让历史告诉未来》等。由于受到西方纪实主义理念的影响和国外优秀纪录片的启发,中国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开始集中到人类学纪录片上,《最后的山神》、《深山船家》、《沙与海》等作品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时至今日,人类学纪录片仍然是中国纪录片生产量最大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题材的选择,人类学纪录片具有对文明保存的文献价值和探究文明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所具有的跨文明和跨文化沟通效应,也最容易被国外观众接受并在各种国际性评奖中获奖。但一旦这种偏爱边缘人群、追逐奇异新鲜的取向成为主流,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纪录片的发展,

造成偏颇的认知。主流社会生活被纪录片所忽视甚或抛弃,是纪录片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明证。曾经有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认为,看了中国的纪录片,并不能从中知道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这对中国纪录片是一种悲哀的评价。来,有一批学者开始呼吁注意纪录片题材选择边缘化的问题,一批纪录片创作者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彭辉的《空山》和《平衡》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纪录片。

 

《空山》和《平衡》这两个片名本身既具有实际的意指性,又具有隐喻的诗意,虚实相生中显现出彭辉对纪录的这段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上的匠心独运。空山地处中国大巴山南麓,在这个员平方公里的坝子里,裸露于地表的石灰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使地表含水层遭到极大的破坏。坝子里常年严重缺水,山民们祖祖辈辈只能靠雨水维系生命,他们把雨水叫做“救命水”。一旦大早降临,人畜焦渴,庄稼绝收。因为缺水,空山只能播种玉米和土豆这两种耐早作物,空山人从不奢望吃上大米。因为缺水,山也就少了几分灵气,人们称之为“空山”。空山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然而纪录片却将空山的实指性引向了更深一层的思考。生命在这里裸露出最原始的紧张与焦虑,它剥下了披挂在现实社会上的种种遮蔽和幻想,直逼观众,让人难以喘息。当我们看到空山人为了生命的水源而不屈不挠地找寻;当我们看到无论大人孩子为了得到救命的水,即便是在生病的时候也必须每天花五个小时去那唯一的水源张家洞中排队等候的时候,生活的残酷让生命中的轻逸无处可居,迥然之间原形毕露。

 

《平衡》与《空山》相比,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彭辉曾经讲道,拍摄《平衡》源于国外对中国没有环保的一个报道,为此他来到了青海可可西里,来到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来到了野牦牛队和扎巴多杰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在雪与水中用镜头纪录下中国环保事业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叩人心扉的力量无处不在,但它绝不仅仅来自环保这一个话题。到底《平衡》希望什么得到平衡?是自然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社会的平衡还是人自身的平衡?《平衡》中,无论是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还是扎巴多杰、野牦牛队以及濒临灭绝的藏羚羊,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命运都让你产生联想和思考。《平衡》开拓了一个具有无限延展性的思索空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获得自己的一份体悟。

 

如果说《空山》严酷的自然环境给人的生命造成的巨大压抑让我们吃惊,《平衡》中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残忍画面让我们感到愤怒和震惊的话,那么,两部片子最让人心有所动的还是里面的人。人是一切艺术所关注的中心。因为艺术,按马克思的说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可以按照一切物种的内在尺度进行美的创造。即便是自然环境,只要经过人的创造性展现,也是一种人造自然了。纪录片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镜像载体,毫无疑问应该着力纪录历史中的人和人的命运。然而遗憾的是,在许多纪录片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对人的生命和命运的鲜活而深刻的纪录。澳大利亚纪录片制作人鲍伯·康纳里、罗宾·安德森在回顾他们年制作的纪录片《队伍中的老鼠》时说:“在拍摄与剪辑过程中,我们最关心的是认识事情展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然后我们像小说家一样,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将完全敞开他们中的一切复杂性和冲突,一切人类本性决定下可能发生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让人物说话,也就是说在一切的不经意中,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在彭辉的这两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对人物塑造的重视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度开掘。在《空山》里,宋云国、何通远不停地寻找着水源,生命的力量和热情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愈发进发出夺目的光亮,绚烂无比。空山的孩子们(绍娃子等)也在人与水的寻觅与被寻觅的过程中体验到生之不易与美好。通过这两个人物,使我们感觉到了他们对水的寻觅,隐喻着人类对生存的渴望。

 

在生存压力面前,人性的丰富性也展露出来。空山人因地理环境的封闭,不可避免地存在愚昧、落后、消极的生存意识。他们可以把卖掉养家糊口的陈年玉米得来的几块钱换成劣质的白干酒喝掉:他们也可以为了争抢几口浑浊的雨水而亲戚间反目为仇;但同时,他们也能为自己编的几句并不幽默的段子而笑个没完没了;他们能够以一种“最原始的友爱精神”为邻居修房烧瓦……对水的争取和从山上开道接水的过程,就体现了空山人的合作无间。宋云国村子的人都参与了开道工作,但最终他们却并没有获得实质的帮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许他们的眼界不够宽阔,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原力却是那样的强大,而这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之根。从这一意义上说,《空山》是一首颂扬生命的诗。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平衡》比《空山》更加集中,也更富于典型化的深度和张力。山东电视台副台长祝丽华说:“《平衡》是我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纪录片,要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把人物刻画得这样鲜活、这样的有血有肉,而且故事又是这样的耐看,的确不容易。”①扎巴多杰是作品的核心人物,也是整个片子的结构线索和节奏控制点。彭辉说:“我就是希望通过扎巴多杰这个人物,这个人物的思想,编织出一张能够透视出人类在对待地球生命的关爱中,反观自己行为与心灵的网来,从而进行思考。”这样的想法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地证明中国有真正的环保事业的最初念头。片中虽然有对猎杀藏羚羊的行为有所纪录,但关注的重心还是人,是人在从事保护藏羚羊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及其人格和性格的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升华为人对自身的审视与超越。

 

扎巴多杰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气质的、具有藏民族本色的悲剧性人物。他在可可西里就如同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守卫着青藏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在索南达杰遇难之后,他放弃了玉树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的职务,接替他成为西部工委的第二任书记。西部工委虽有编制却无经费,扎巴多杰带领着野牦牛队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为根据地,在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展开了生死较量。扎巴多杰的访谈是片子的核心,他的工作及生命走向形成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层面,对其补充和映照。通过扎巴多杰的谈话,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伟岸的人格、直率勇猛的性格得到了逐层揭示。为了藏羚羊,为了环保事业,扎巴多杰几乎以一种孤独的姿态面对着横亘在面前的可可西里。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热情,倾其所有直至付出生命。

 

面对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危险的反盗猎工作,扎巴多杰领导的西部工委还要承担着种种压力。对此,扎巴多杰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理解。然而当他面对丑恶势力的时候,却一点也不畏惧。在北京寻求资金帮助的时候,扎巴多杰在宾馆中的一席话,充满了对盗猎者的憎恨,当他哽咽着对那些阻碍环保事业的个别领导人说出“死也不怕”的话时,谁又能不为这条汉子所感动,不去思索一些平常不曾碰触的话题呢?未曾想一语成谶,从北京回到青海家里,一颗从墙外射入的子弹夺去了扎巴多杰的生命。高原失去了一位好儿子,可可西里失去了一位守护神。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扎巴多杰走了,但他却永远活在荧屏之上,活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在《平衡》中,扎巴多杰的坚决勇敢热情希望愤怒痛苦,这一切都被静静地展现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在平静的纪录之中却又蕴涵着强大的冲击力,扎巴多杰与队员同甘共苦、不分彼此,同时他也从不隐瞒自己的不足,乃至错误,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通过塑造扎巴多杰,《平衡》形成了诗思结合的一种强烈震撼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扎巴多杰们也是人类的藏羚羊,需要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平衡》是一首献给英雄的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3-19 17:28 , Processed in 0.2863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