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人物纪录片《科学巨匠李四光·肩负重任》第一集解说词

发布者: 武士| 2022-7-12 15:43
查看: 440| 评论: 0
摘要: 人物纪录片《科学巨匠李四光·肩负重任》第一集解说词1949年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英国伯明翰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从睡梦当中猛然惊醒。他连忙接起电话,电话当中传来的消息却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电话的那 ...

人物纪录片《科学巨匠李四光·肩负重任》第一集解说词

人物纪录片《科学巨匠李四光·肩负重任》第一集解说词

1949年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英国伯明翰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从睡梦当中猛然惊醒。他连忙接起电话,电话当中传来的消息却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电话的那头究竟是谁呢,又对他说了些什么?是李四光好友陈源的妻子凌叔华。原来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在新政协筹建过程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方面得知消息后大为光火,立即指示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派人给仍在英国的李四光施压,让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的“邀请”。李四光的好友陈源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让他的妻子打电话。如果要回国就马上走,否则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之起源》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因此李四光成为1948年国际地质大会合影里最被人关注的亚洲面孔。李四光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在伯明翰的乡下居住。一边撰写科学论文,一边关注着国内解放战争的进展,焦急地等待着回国的时机。转眼到了 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败,命令各机关南迁。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收到了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根据周恩来指示签署的函件,内容是“请李四光早日返国”。希望他早点回国。所以这个时候,李四光就买好了船票。结果那时候船很少,要等半年才能回来。就在李四光等待启程的同时,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亲自提名李四光。各地报纸公布了新政协会议代表名单,李四光名列当中,被中外媒体争相报道。随着这份名单远播海外,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准备阻挠李四光返回祖国大陆,得知这一消息的李四光既感到惊讶又被深深地触动。他临危不乱整理了一下思绪,很快就制订下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回国计划。

挂掉这个紧急电话后,考虑到事发突然时间紧迫,国民党的特务随时可能出现在他面前。李四光立即将重要的文章手稿护照和几件衣服塞进一个小公文包,然后嘱咐妻子许淑彬,把原来买好的船票退掉,准备另外回国的办法。那么李四光重新规划的回国路线,国民党特务的围追堵截,安全返回新中国吗?李四光乘坐火车到达南安普顿,从普利茅斯海港乘坐一艘货轮,渡英伦海峡去法国。因为那里是货运港,虽然风浪大绕远路,但是很少有人会走这条路。不容易被人注意。在到达法国之后,李四光从法国瑟堡上了火车,经过巴黎南锡到达瑞士,几经辗转最后选择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住下。这时他才给自己的夫人许淑彬写了一封信,示意她来到这里和自己会合,最终登上了去往中国的货轮。李四光夫妇从欧洲出发,辗转三个多月抵达香港,日理万机的周来总理,一直关注着李四光的归国行程,并派人秘密前往香港接应。李四光与夫人冲破重重阻挠,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刻起,李四光就异常激动和兴奋。他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与他离开时相比,处处散发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气息。在充满朝气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人们脸上写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李四光清晰地意识到,他从16岁就励志为之奋斗的全新国家,已经真真实实地展现在眼前。多年来要为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的愿望,即将拥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李四光来到了北京,刚刚入住北京饭店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相约见面。这一天两人畅谈了近三个小时,这次谈话没有留下任何书面的记录。但从李四光家人后来的回忆中,还是能看出周总理对李四光寄予的厚望。总理讲全国解放了,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找矿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我一直等着,要想叫你来主持这个会议。周总理非常看重李四光,他从新中国当时的迫切需求谈起。要他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被周总理的坦诚相见,和关怀重视所感动,他接受了总理交给他的历史重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李四光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1953年初冬的一天,工作人员告诉李四光说,中央领导请他到中南海去开会。李四光来到中南海,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竟然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当时的李四光怎么也不会想到,即将进行的这次会议,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李四光第一次面对面地与毛泽东主席商讨国事。毛泽东主席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确确实实缺少天然石油,就要讨论走发展人造石油和从油气页岩中提取石油的道路。你是地质部部长,当时中央非常着急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燃料。中国人讲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燃料什么也干不成。当时找了很多个地质学家来说我们到底有没有石油,没有人给一个明确的回答,中央就很难做决策。“

李四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两点认识。第一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第二需要开展大量石油普查工作。作为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长,“中国有石油”的观点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也有很多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历史上曾有多位外国学者和专家团来到中国寻找石油,他们早已给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美国的美孚公司就带着一支钻井队,来到了中国延安一带寻找石油。他们在陕北高原总共钻出了七口井,但全部都是枯井。到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地质学家布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提出了 “中国贫油”的理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了。除了美国专家外,同样认为中国贫油的,还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勘查石油十多年一无所获。难道“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就一直要戴在头上吗?李四光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早在1928年,李四光正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时,就从国外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中国是贫油国的报道很不以为然。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燃料的问题》,发表在《现代评论》杂志上。文章写道“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撰写了《中国地质学》一书,暗示在中国东部有可能找到石油。说如果在中国的东部东北部钻探得足够深,并加以地(质)测量的话,一定是可以发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我还特别问他,我说那为什么要叫“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你干吗不就叫石油啊。他说,你不懂你小孩子。他说1939年,中国东北是伪“满洲国”,是被日本人给占领的。他说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他说我写太清楚,如果他们把石油打出来,不是把石油也给掠夺了吗。遗憾的是在混乱的时局中,李四光的理论和推测,一直无法得到证实。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中国全年石油产量仅有43.5万吨,而当时全国一年的石油需求,是1200万吨。缺少石油汽车只能头顶着燃气包跑路的画面,曾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意味着工业建设缺乏动力。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压力。解放以后呢,我们是1949年以后,请苏联专家了。苏联专家就认为,西北有油的希望,因为中东包括苏联那边,地质上都连在一起的。新疆这边可能会有油。可是搞了几年没突破,极度缺油的情况下,新中国只能用十分有限的外汇进口石油。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油田,几乎都产生在海相地层。这和人们认同的石油产生的原理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处在海洋环境下产生的地层,被称为海相地层。处在陆地环境下形成的地层,为陆相地层。因为沉积物不同,大家普遍认为,海相地层里有油,陆相地层里没有油。中东、北美、欧洲等地区的油田,也大多在海相地层中发现。反观中国地表地层多为陆相地层,因此,众多的专家都一致推断,中国出石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李四光的思路就是,不局限于海相生油还是陆相生油,找油的关键在于对地质构造的正确认识。总结为八个字那就是“先找油区再找油田”。李四光找到了中国贫油问题的症结,对接下来的地质普查工作。李四光的设想突破了常规海相生油理论的禁车,苏联专家对此也产生了兴趣。但是设想归设想,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石油到底埋藏在什么地方?按照李四光的理论,真的能找到石油吗?

李四光在多年考察与矿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他提出新华夏体系中,有三个沉降带都有存在石油的可能性。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李四光所指出的重点普查区域就包括美国人和日本人都勘探过,并宣告没有石油的陕甘宁地区和松辽盆地。“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的引导下,1955年1月地质部组成了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6月,又组织了松辽平原踏勘队,踏上了寻找石油之路。到了1957年岁末,李四光的案头已经堆着厚厚一叠石油普查报告。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新疆等地多处发现油苗油砂。各大地质队找到了很多油区,却都无法圈定油田。中国需要建设,石油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李四光焦急万分。就在这时四川普查队的报告传来,根据外国专家的“地槽褶皱生油理论”,他们在四川发现了油苗。李四光眉头皱了起来,四川地区构造复杂,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到处可见油苗。但地层中的油早就流失掉了。外国专家的生油理论,只找到了生油区却没能找到储油区。为什么不根据地质力学中的构造体系理论,到四川中心地带勘察呢?他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写在了批示上。川勘探队立即转向川中,很快就在南充一带打出了高产油井,总算是给中国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要想在短期内大量开发供应全国的需要,透面相当大的难题。

为了突破目前的瓶颈,李四光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放弃西北多搞东北”,根据李四光的建议,石油主力部队战
略性转移,开赴松辽平原寻找油田。远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顺利,一年多过去了,打出来的油井是“口口见油,口口不流”。并没有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这个压力顶在了每一个石油人的头上。就当人们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勘探队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惊人发现来自于松辽盆地。经过两年的地质勘探,松辽石油普查大队终于发现了可能蕴藏大油田的地质构造。得知消息后,李四光马上决定将石油普查的主要力量进行战略东移,石油工业部把松辽盆地作为新中国石油勘探战略的主战场。当年7月到11月,钻井队首先在盆地东北斜坡地区,钻了第一口了解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基准井——“松机一井”。然而满怀希望的石油人将松机一井打到了 1800多米深,也没有发现石油的踪迹。随后的松机二井打了2700米深,却只发现了少量的油气,没有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连续两口井的失败让一场争论在勘探指挥所里展开。日本人当年在松辽盆地勘探了14年,依然是一无所获。而我们的技术并不比日本人好,设备也没有日本人先进,在同样的地点勘探,难道我们就真的能够找到石油吗?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李四光却病倒了。李四光为了找到油田花费了无数精力,事实上只是地质部的一项工作。李四光同时还要领导其它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所有的大规模建设都需要地质部找到矿产资源,才能相继开展。因此地质部的工作极其繁重。李四光的妻子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工作忙加上年纪也大了,他的身体出了状况。晚上看资料到很晚,想起什么事儿来怕第二天忘了,马上就要写下来,以便第二天让秘书去办。所以睡眠很差,又开始尿血。李四光的妻子很心疼他,让他不要那么拼命,注意休息。李四光说他心里急,无法安心休息,直到病倒医生才发现,李四光的左肾出现了一块很大的结石,磨出了大血泡,医生不得不将左肾切除。

李四光的精神鼓舞了奋斗在一线的石油人。争议的声音慢慢散去,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又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他们在黑龙江西部的大同镇,发现了一个规模非常大、并且很完整的长垣构造,就是地壳有一个隆起,像这么一个鸡蛋似的,拱起那么一块来,它叫长垣。当它隆升以后呢,它这个流体就容易在这个地方聚集,这个意思叫油藏。长垣结构的发现,让大家满怀希望。经过反复确认,最终确定了第三口井位,这就是松机三井。

1959年9月26日,9月的东北已经寒意逼人。所有的工作人员,连同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松机三井旁。大家都期待着这个历史时刻的到来。整个井场只有机器轰鸣,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8毫米的油嘴上。随着地质师张文钊一声令下,油阀被打开,一条黑色的巨龙,从油嘴冲天而上,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新中国终于发现油田了,就在举国欢庆之时,李四光的身体也慢慢康复。他却早已把目光从广阔的松辽平原收回,开始考虑石油勘探的下一步安排。他指挥石油队伍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这是石油普查的第二次战略转移,被称为“迈出门槛进华北”,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李四光还十分注重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新中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1963年11月1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1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布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中国石油可以实现基本自给了,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此时坐在台下的李四光感到一股暖流涌进心间,这位75岁的老人,这位总是闲不下来的地质部老部长,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然而李四光的脚步依然不能停下,伴随着新中国各项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始,一项极其重要足以改变历史的绝密任务,正在等着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纪录片解说词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4-25 19:27 , Processed in 0.0660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