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价值观内涵传播——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于蕾 北京大兴融媒体中心编发二部2020-2-10 20:56
查看: 403| 评论: 0
摘要: 2016年一部小成本的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这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随后不久,有传者将纪录片上传到B站,随后这部纪录片在90后、00后中迅速走红,短短几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万 ...
2016年一部小成本的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这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随后不久,有传者将纪录片上传到B站,随后这部纪录片在90后、00后中迅速走红,短短几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万次,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分。从网络媒体受到热捧,再回流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纪录片中呈现的故宫修复师们生活的日常景观、大国工匠精神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纪录片塑造的文物修复师形象成为网友喜爱的“网红”级人物,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部落格”中通过网友的大量转发,形成“现象级”讨论话题。作为一部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纪录片,在新媒体境遇中会在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中受到如此欢迎,笔者认为这首先得益于纪录片的表达手法与价值观内涵对受众社会“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的满足。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与B站网友的“期待视野”
(一)“日常化”与“创新期待”
“期待视野”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专用术语。“期待视野”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两个方面,其中“创新期待”是“期待视野”中包含的与“定向期待”相反的方面,在心理图式上表现为接受主体并不是纯然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灌输,而是不断地打破习惯思维方式,调整自身视界解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作品中与原有不一致的、甚至相反的东西。[1]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我们首先来分析B站的受众。哔哩哔哩网站董事长陈睿曾经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网络视听大会暨网络视听产业峰会”上做出《年轻的动能》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提到B站的用户特点时是这样说的:“他们对文化有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希望得到理解和满足,用三个词的总结:叫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涵养。因为他们受过高质量的教育,所以他们具备更好的人文素养,因为从小上网他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有着更好的文化自信。”对于这样一批生于中国经济发力之时,见证国富民强民族文化自信崛起的真正“幸福的一代”,他们比他们的长辈更早、更全面的认知这个世界。通过网络平台,和时下的高科技制作水准他们对那些炫目多彩、大制作、大手笔的影视内容早已见怪不怪。在内容繁多信息量极大的网络世界,反而是那些真实、朴素、的内容与情感更加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我在故宫修文物》无论从拍摄手段还是叙事手法都符合朴实无华言之有物的标准,加上纪录片“日常化”“趣味化”“专业文化大众化”处理的特点,使得年轻的B站受众对《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传播的传统文化有了很高的接受度,对于其中所传达的朴素的主流价值观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兴趣。

(二)弹幕文化与集体归属情感
对于这些年青一代们来说,B站特有的“弹幕文化”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集体抒发情感、发表看法的输出平台。迈克尔·豪格在论述群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路径时指出,“归属于某个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与个体茕茕孑立时的心理状态截然不同。归属于一个群体就会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或者说是一种共享的集体的表征。”[2]在这里,诸如B站这样的新媒体互动传播平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搭建了平等公开的平台,在此,大量充满着个人色彩和视角的弹幕会时不时涌现出来。在这样的平台受众之于纪录片的叙事、语言形态、价值内核的解读,会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弹幕的内容;仅仅是默默关注或者简单回复他人,就可以与他人发生互动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群体关系的认同。

此外,从纪录片本身来说,其选题内容、叙事手法对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来说也是一种“期待视野”的满足。

二、文物修复师形象与受众既定思维的冲突
(一)故宫题材的先天优势
故宫作为古时皇家苑囿、天子居所先天就与普通受众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故宫以国家博物馆的存在接受大众的参观造访,但其开放限度、深度毕竟有限,收藏在故宫里的国宝珍品更是让普通人难得一见。一直以来,故宫的文化符号也被看作是有着巨大潜力的IP并被众多影视作品使用开发。作为纪录片中涉及的主体:修缮文物的文物修复师,是一群极少出现在公众眼前但却极具历史代入感的一群人。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对时下的受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从题材选择来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有着先天的优势。

(二)文物修复师形象与受众既定思维的冲突
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们不仅没有大国工匠的高高在上,反而充满了烟火气。种树、打杏子、同事间无伤大雅的调侃玩笑……在纪录片创作者的刻画下,文物修复师们有血有肉、有个性,与受众既定思维中不苟言笑、严肃慎言、小心翼翼的文物修复师形象构成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张力。

纪录片以个体人物的日常叙事为切入口,将原本符号化的厚重历史与遥不可及的世间珍宝都融入到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平常生活当中,将朴素的价值观自然而然传递至受众。纪录片中出现的修复师也被网友奉为“网红”人物:王津的低调严谨,屈峰的格物致知、孔姐的孜孜不倦……在这群兼具平凡性、精湛性、感染性的文物修复师身上,受众感知到了人物的温度接收到了人物身上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内涵,并在新媒体场域如B站,通过参与弹幕制作这一仪式程序,将从纪录片中感知的主流价值观内涵不断强化,并以符合网络的叙事语言传播出去。该片用年轻人的信息解码方式传递出了“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文物修复师低调守正的人格魅力,在平实朴素的影像当中,将纪录片的主流价值观日常化表达,并在潜移默化中沁入观者内心从而促成了这部话题级纪录片的诞生。

三、结语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纪录片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多元化探索的成功。纪录片通过日常化的视角,将以往同类纪录片中容易被忽视的个体突出化、个性化,走出“精英化”的叙事方式,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凝入普通人的情感中,从而引发观者共鸣。满足了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社会期待视野,使纪录片所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在新媒体场域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引发现象及讨论。对于当下的纪录片创作者而言,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媒介格局下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易于人们接受的故事化、日常化的叙事方式向观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平和的有温度的内容来输出中国文化形象与价值观内涵。使观影者的心灵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更艺术化地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中外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融合与中国电影的非洲推广[J].当代电影,2017(10).

[2](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著,高明华译.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5-3 19:38 , Processed in 0.0772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