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博物馆传播探索与实践——以展览纪录片为例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张余 首都博物馆宣传教育与志愿者工作部2020-2-13 19:59
查看: 447| 评论: 0
摘要: 一、传播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从早期的国外殖民办馆到自主办馆,从国家、省、市博物馆到私人博物馆,从综合博物馆到专题博物馆到行业博物馆,从零星几十到成千上万,博物馆的功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
一、传播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从早期的国外殖民办馆到自主办馆,从国家、省、市博物馆到私人博物馆,从综合博物馆到专题博物馆到行业博物馆,从零星几十到成千上万,博物馆的功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博物馆作为特殊的传播媒介发挥着其不同时期独特的传播功能。传播学在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而中国开始接触到传播学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随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入,发现传播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对于“传播”的定义,学术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美国学者戈德提出“共享说”,认为传播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格伯纳将传播定义为“通过通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互动关系说”;“符号说”是贝雷尔森和赛纳提出的定义,强调“传播就是运用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符号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的行为和过程”;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目的、影响和反应说”,认为“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1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播?在传播学的意义上,传播是人的一种行为和一种过程,它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因此传播就是人使信息流动的过程。2理解了传播的含义,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相关理论知识,使得传播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开拓道路,提供无限可能;延伸博物馆展览的意义,带来更多机遇和创新;助力宣传,使博物馆受众服务面更广更深。

(一)传播主体
博物馆以往办一个展览就是其目的,把展览呈现给观众意味着工作完成结束,直到今天为什么一些策展人还不愿意接受采访和报道,是因为忽视了传播的作用,虽然目前大多数宣传教育部门已非常重视传播推广的工作,但是传统的博物馆人仍需打开传播意识,转变观念,博物馆的传播不仅仅靠一个宣传部门,而是全馆通体的合作与配合,这与展览的策划筹办同等重要。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c博物馆人作为传播主体,才是真正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人。每一个人都是有灵魂有思想,而让展览产生灵动的是策展人,谁都可以解读展览,那都是围绕展览产生的自我理解,但只有策展人解读是展览最有意义和灵魂的东西,是展览本身,也是策划举办一个展览最想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即信息,传播者将信息传递的过程构成一个传播活动,在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中,传播内容处于中坚力量,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而传播内容往往是对现实的反映。报纸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一篇微信微博、一首歌曲、一个电影这些看似是传播形式,但也都是广义的传播内容的一部分。博物馆不单单是文化的传播,还包含了政治的传播、信息的传播、理念的传播、美学的传播、物的传播、人的传播等等,具体的内容呈现在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公众服务、藏品研究、技术保护等均可以作为传播内容进行传播,但是博物馆依托于其自身特点,是多元历史文化、跨学科融合的传播。信息匮乏的年代,对于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传播方式单一,选择性太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和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随后即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猛然间的信息过剩、过杂,充斥着各种鱼龙混目,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让人看见,追其根本还是要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内容具有社会需求量,是受众希望博物馆打造的这些东西,展览往往是一个博物馆传播内容的核心,而展览的传播内容又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体现,后面将具体就展览纪录片的制作进行说明。

(三)传播媒介
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是口语传播时代,即使出现过符号,比如结绳记事,但并非用于传播,仅仅是为了记录。今天的博物馆讲解员依然在使用着口语传播,如果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只有你亲自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与讲解员面对面的聆听才能起到传播效果,这就是口语传播受空间限制的制约。随着文字的出现、纸的发明,进入到印刷时代,书信和印刷品已能将信息跨越半个地球进行传播交换,今天所设计的展览折页、海报、图录等纸质的宣传品依然是博物馆传播的基础。大众传播时代,广播的产生在当时已算新兴媒介,它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真实的声音,而电视媒介的出现,是一个颠覆性的变革,它将视听融为一体,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以连贯的真实的还原于眼前。而随着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终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开更多传播的渠道,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优势互补的融媒体,全面整合,互融互通,新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探索,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即将进入智能媒体时代,未来也许颠覆现在的一切传播方式,传播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所以博物馆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借助一切传播渠道做好科学文化传播。”3

(四)传播对象
“受传者”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没有受众,传播显然失去了意义,分众传播的提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博物馆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分析受众,精准受众定位,从而策划不同的传播内容,采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博物馆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们都是我们的传播对象,而这些人除以年龄的划分,还有不同文化程度、社会阶层、到馆频次等因素,针对于普通游客做什么样的传播,而哪些传播会促使一个普通游客成为博物馆的忠实粉丝。博物馆今天也在尝试着做更加精准细分的受众体验,推出适合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的互动活动。近年来,更是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推出适合青少年的展览项目,针对学校开设馆校合作的特色教育课程,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讲座和专业化领域的学术研讨等,不断针对不同受众延伸传播。在做好国内传播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国际传播,当我们被更多受众可以近距离关注时,也迫使我们更加注意传播内容。

(五)传播效果
一个讲解员的讲解每场最多不会超过百名观众,就算将语音录下,听众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是进行一场直播,线上同时会有多少人观看和点击,这个数字可能是几百倍几千倍,这就是传播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传播最后的目的就是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前面提到的每一个环节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都会影响传播效果,所以要注重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博物馆的传播追其根本,是传播历史文化,解读古人生活,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

二、从展览纪录片看博物馆传播
展览纪录片由于它的真实性和文化的传播,在所有媒介形态中是应该最易于交流和沟通的。展览纪录片所特有的对文化的传承与文明对话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展览纪录片还具有突出的公共文化特性:对内,它是社会心理凝聚、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外,它是实现文明对话、传播国家形象的有力媒介。

今天很多时候博物馆在进行研究和展示时缺文字、缺物、缺人、缺故事讲不出来,很多文献也找不到,其实今天留下所有的,都是为了明天留下历史记忆,物质的非物质的留存和保护都需要从当下做起,不要等真正快要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和补救,这也是首博一直在持续开展口述史的记录制作的意义所在,展览纪录片更是如此。

(一)展览纪录片的必要性
展览的专题片、宣传片、多媒体视频等是展览的常见传播形式,永不落幕的展览其实之前也都有提出,但是仅仅停留在展厅的360度扫描,2016年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图1)和“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图2)两大特展是真正开始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制作展览纪录片。展览纪录片全面记录首博特展的筹展过程、展厅环境、文物细节、活动现场和参观效果,其目的为留存完整的展览视频资料,以便满足日后查询、调用、研究、播放展示等需求。博物馆展览是其特有的展现形式,这个文物来过,这个展览办过,它所诉说的是这个展览这个时期的事,文物可能反复来,但下次它可能出现在另外的展览,诉说不同的故事。纪录片最根本的是真实,所以展览纪录片也想最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展览的精彩瞬间和背后的艰辛。博物馆延伸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融入社会,助力社会发展。当你策划创意要查阅以前办过没办过类似的展览,也许留下了图录、留下了照片,但展览纪录片留下的是情景再现,策展人说的话可能当下也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之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是历史,今天在书写着明天的历史,博物馆就是收藏今天为明天。

(二)展览纪录片的传播特点
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是电视语言,而展览纪录片应该是博物馆在传媒之间实践跨界搭接,用电视媒介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展览。展览开幕式的媒体报道,日常自媒体的宣传又与展览纪录片在传播中的宣传差在哪里,传播效果的不同,一个展览的观众接待量可能是10万,而线上其实就超过了50万以上观众,实现了观众来不来博物馆都可以获得信息,又因为展览纪录片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又走进博物馆的欲望。

展览纪录片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传播,让内容传播更持久,随时地、反复地、添加地、完善地实现永不落幕。打开与当下社会的对接,挑战博物馆人与社会对接时的传统观念,让社会影响力更大更广。

(三)展览纪录片留下的思考
目前,我们已经为“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走进养心殿”(图3)、“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组图4)、“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等拍摄了展览纪录片,拍摄素材累计5000个小时,成片平均每个20—30分钟,除此之外,很多展览还拍摄了10分钟内的宣传片,用于本馆自媒体的播放展示和在电视台的播出。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从无到有,从有到创新,从创新到融合提升,如果融媒体是媒体的一个融合,那博物馆作为一个资源平台,内容与形式的一个融合就是打造博物馆多元立体的传播。

在录制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问题,随着片子的日臻完善,想体现表达的更多更加全面和深入,牵扯到的部门和相关内容就会越繁杂,在与媒体的合作之间,往往还牵扯到更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文物安全的问题、相关场地人员协调的问题、外出跟拍经费不足的问题等等,但在整个策划之中,博物馆人也在做着积极的改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博物馆,未来也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但不代表他不了解博物馆的信息,观众可能从没到博物馆看这个展览,却能讲得出展览的意义。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世界已消失了时空的概念,形成一个巨大的村落,现在很多平台搭建,整合众多博物馆资源在一个平台,一触即发,将博物馆一网打尽,媒介的延伸,传播带给我们的便利更教会在宣传渠道如何占领主阵地,开辟更多更好的平台,为年轻人打开了一个没时间来博物馆却能通过其他途径看到和了解到,有趣味性有益于观众的才会走进这个平台。

今天的年轻人喜欢快餐,篇幅短小,内容精悍,未来在展览纪录片创作的基础之上,精剪出短视频、小视频,以更快捷填补碎片化时间,以便于解读的趣味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到博物馆事业中来,博物馆对于观众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博物馆人越多越好,而是关注的人越多越好、有思想的人越多越好、有品质的观众越多越好。

未来先进的技术和平台都离不开基础信息,数字信息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的历史传播学与博物馆的功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从这个角度看到传播学带来的无限广阔空间,也为资料的留存提供很好的实操案例以及大数据和佐证。

三、展览纪录片的制作
对于什么是纪录片,其实各个国家是众说纷纭,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最早使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表述的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他坚持对真实的素材做有创意的处理,纪录片的确是这样的。展览纪录片虽然以展示解读展览为依托,真实记录展览,其制作同纪录片一样采用电视、电影艺术形式,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脚本和结构
从最初的仅仅拍摄展厅的空镜,重点文物,配上解说词,到添加重要的活动及开幕式场景,再到采访策展人与形式设计,追踪布展撤展的全过程,在拍摄之前的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对接展览的核心创作团队,深入了解展览的立意主题,评估展览体量和文物构成,设计凸显展览的特色理念,最终形成拍摄的大纲脚本。

结构的构建应该算是一种艺术,虽然有时它也容易,但是又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很好的结构意识。很多时候为了结构而结构,忽视了内容的重要,并不是每一个片子都是同样的内容结构布局,不同的展览侧重点不同,风格各异,根据展览一定要先想好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想通过片子告诉大家什么,只有主题明确然后再从素材里面寻找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拍摄的东西要连接在一起才产生意义,所以把大量的素材巧妙地条理清晰地结构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为例,拍摄的素材类别很多,前期到安阳殷墟实地取景(图5),到发掘人郑振香先生家去采访,特别的三八红旗手开幕式,以及针对母亲节举办的“妈妈,我的女神”特别活动跟拍,还有文物从到馆入库到布展撤展离开的全过程,这里面就涉及要全面立体的体现,在结构上就要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和亮点。以内容和形式两位策展人,以时间、章节顺序,贯穿展中重点文物故事解读,最后大量数据和信息点亮片子高潮。

(二)镜头运用
推拍,也叫推摄,是变焦摄像的一种方式,是指摄像机向被摄物体的方向推进,使画面框架由远到近向被摄物体不断地接近的拍摄方法。由于机位和焦距的变化,使得取景的范围逐渐缩小,画面里主体部分越来越突出,以外其他部分渐渐出画面,一些细节被逐渐放大,大多用于突出主体,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加强视觉感受。比如拍摄《走进养心殿》在故宫实景拍摄时,选取站在养心门外机位,慢慢推镜头,一直推到养心殿正殿牌匾,给人一种慢慢带进的真实从院外往里走进的感觉。而拉镜头则是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把画面越拉越远,主体的位置不变,机位远离主体或者通过焦距的变化使得景别由小到大,取景的范围由小变大,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从主体局部变成整体。所以,拉镜头多用于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从主体到整个环境的一个拉伸,起到宏观的作用。这两种镜头普遍用在凸显展厅环境和设计风格,而对于重点文物的拍摄,则多角度的特写会比较多,这里强调多角度,对于有故事或看点的文物,特别是在独立展柜的文物,一定要尽可能全面的拍摄。

移镜头就是摄像机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拍摄,类似于我们人边看边走的状态,多用于主体的移动,不同主体和场景间的转换。移镜头也是大量运用在片子当中,因为拍摄观众观展的一些细节大多时候是在运动中。

(三)景别
我们都知道,景别主要是按照摄影机与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当然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在选择景别的时候,首先要根据画面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的需要以及你究竟想表达给观众的是什么意思,站在观众的角度来体会观众的心理,从而处理好景别的大小。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在片中有着大量的特写,因为要更多地表现文物,这就需要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辅助完成表现和突显,放大一些细节,从视觉直观上体验更加强烈的感觉,比如青铜器上的纹饰、玉器的质感等。

近景一般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者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观众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人物的外貌和表情上,所以近景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个多用于在采访上,一般策展人或观众采访的镜头控制在这个景别,这样既可以看清被采访者脸上的每一个表情,或者一个手势,同时又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内容,比较有交谈的感觉。

全景是场景全貌的镜头。景别的视野会相对小一些,使得既能看清主体又能看清环境,在展览纪录片中,全景通常充当介绍性、说明性镜头,也常被用作“定位镜头”,即其他分切镜头大多以全景作为分切的依据,一般用在每个部分的部题分区。

(四)同期声
同期声是在拍摄的同时录下的现场声音或者采访的声音,声音源于画面里的物体或人物。一般分为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声等等,同期声能增强表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同期声不仅可以增加片子的真实性和变现力,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反映了环境也间接地烘托气氛。比如在“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之中有流水和鸟鸣的声音,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

(五)解说词和音乐
解说词使得镜头的切换不那么突兀。解说词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整部片子的节奏,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能够让观众更加易于接受镜头的剪切变换。电视纪录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同时也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早期由于受纪实主义影响,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故事性越来越重要,有时还会搜集一些历史影像插入到纪录片之中,音乐是对主题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深化,可以渲染气氛,营造联想意境。一般展览纪录片的音乐都选取大气沉稳的音乐,可以凸显历史感,在展示活动的配乐则选择轻松愉快的,增强亲和力。

四、结语
博物馆在方方面面都要精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传播学在博物馆当中的应用为博物馆打开视野,架起一个立体的多元跨界平台,如何将多元化的东西在博物馆的平台上发挥最大化,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发挥博物馆在为社会依托于自身特色的功能和作用,整合现有资源,融入跨学科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3][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胡正荣、关娟娟:《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美]佩帕曼:《拆解好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版。

[6]王瀚东:《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郑国恩:《影视摄影技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胡正荣:《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2胡正荣:《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3陈俊松:《“平语”近人--习近平谈文物工作》,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2/c_128882748.htm

4袁勃:《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5/c1024-30590913.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5-3 16:39 , Processed in 0.0554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