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的创作特点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王伟 潍坊科技学院2020-2-13 19:55
查看: 503| 评论: 0
摘要: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微纪录片更加注重网视平台的双向传播与观众互动,将预估市场瞄准了80、90后的青年一代。这就是《我们正年轻》的创作环境,“年轻”二字所统领的人物群像, ...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微纪录片更加注重网视平台的双向传播与观众互动,将预估市场瞄准了80、90后的青年一代。这就是《我们正年轻》的创作环境,“年轻”二字所统领的人物群像,在兼具写实性与观赏性的镜头风格下得到真实呈现。

一、见“微”知著—微纪录片的视听特点
1. 多元的视觉效果
微纪录片在五到十分钟内要呈现一个立体的主人公形象,浓缩的故事时间赋予了微纪录片洞幽察微的艺术使命。因此,《我们正年轻》有着极为丰富的镜头语汇,每集之中都能看到大小景别的切换、微距与鸟瞰的转换、质朴真实的空镜,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全方位展现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严苛的片长限制,反而对微纪录片的视觉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处实地取景所得的素材,在最终的成片中只能出现几秒钟甚至不会进入正片剪辑,却值得该片的创作团队为之跋涉千里。《地图背后的行者》一集中,电子地图测绘员张天翼与落霞为友、以汽车为家,他的车辙与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的城镇山村。纪录片的主线情节是张天翼的额尔古纳之行,这位年轻的测绘员要让嘎密山下的奶牛村出现在卫星地图上。镜头分别从车内与车外取景拍摄,人迹罕至的牧场上草木莽莽,俯拍镜头将车与开车的人转换成为抽象的视觉符号,观众只看到一个微茫的星点穿行在道路上,奔向远方的路途固然寂寞,日夜兼程却不失为一种最勇敢的方式。纪录片的最后还穿插了张天翼在内蒙古、重庆等地工作的场景,这些画面大多来自实拍,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标志性的人文建筑让观众在饱览山川之余加深了对测绘员职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微纪录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2. 丰富的声音语言
解说词、同期声、配乐、配音都是微纪录片中经常使用的声音元素。其中由于微纪录片更加强调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人物的情感交流,同期声的运用比例往往高于传统纪录片。“百行百业”是《我们正年轻》人物群像塑造的关键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场景也由此成为该片的主体内容。在表现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的编码过程时,音频只留下“咔嗒咔嗒”敲击键盘的碎响,这是他们在黑暗中看清世界的又一双眼睛;在表现业余篮球运动员的赛场竞技时,解说员、裁判哨声、篮球碰撞声、观众欢呼声此起彼伏,完整呈现了一场高水平体育比赛的激烈氛围。微纪录片中现场采集的同期声,其蕴藏的情绪爆发力与讲述力量并不亚于影视剧后期制作的录音,更重要的是同期声对于人物工作环境的再现能力,体现出微纪录片客观、写实、精谨的创作追求,这一点是其对传统纪录片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正年轻》对艺术家群体的刻画,更加体现了微纪录片声音语言的多样性,无论是新潮吸睛的青年合唱团,还是古风古韵的昆曲演员,以艺术立身、立言、立德都是这类主人公的共同特点。立足于艺术与人生的相依相融,《彩虹上的指挥》《“巾生”有戏》两集都选择从声音出发来描摹人物,该片将彩虹合唱团的作品以配乐、MV、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穿插在情节中,并邀请合唱团的粉丝群体加入演唱,通过访谈形式来表现都市青年对这些词句或旋律的共鸣。形式多变的听觉符号,使微纪录片这一传播载体更加跃动、灵活。

3. 翔实的数据引用
纪录片的客观性、严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统计数据的运用。众多经过严密分析的数据不仅具备权威度与说服力,更有着直抵人心的真实力量。《我们正年轻》的数据统计展现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误区,其一,通过主流媒体的话语引导,人们才恍然意识到某一弱势群体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基数;其二,当全社会将目光聚焦于现代化发展,许多看似寻常的技艺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令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无疑是古老智慧面临侵吞时发出的警钟。“目前全国的职业昆曲演员不足一千人,有人说我们是大熊猫,事实上熊猫的数量比我们多多了”,在昆曲小生施夏明的一番肺腑之言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数字。当全国有二千七百万聋哑人、五千万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这些数字出现在荧屏上时,许多人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群体的存在,远超人们所想象的分布范围,更衬托出手语律师唐帅等多位主人公的奉献精神。数据的引用进一步肯定了《我们正年轻》呈现生活原生形态的使命,将过度虚构与扮演性的内容排斥在外,利于微纪录片实现科学传播的创作准则。

二、“微”叙事—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传播新路径
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大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颠覆式的变革,从系统、整体的主动接收到利用零散、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信息获取,微纪录片这一形式就此应运而生。如文博类微纪录片《故宫100》《假如国宝会说话》,美食类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社会纪实类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了不起的匠人》,诸多优秀作品反映出微纪录片在拓宽种类与锁定人群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正年轻》简洁凝练的叙事思路,充分迎合了广大青年观众的心理诉求。

1. 平民化的叙述主题
微纪录片因其每集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长,逐渐被定义为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快消品,如何能让作品久久沉淀在观众心中,而不是被迅速抛之脑后,这就需要创作者选取最为恰当的主题。《我们正年轻》的叙事主体大致分为三类:电子地图测绘员、动车组设计师、“海水稻”育种工程师等一线科研人员;致力于贫困儿童助学、无障碍设施开发等领域的公益人士;从传统文化或身边小事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家。许多故事的主人公甚至身兼多重身份,例如牵头捐助二百多座乡村图书馆的窦立国,在他自己的平凡世界中,是一个早出晚归的快递小哥,也曾做过水手、矿工、保安、厨师等多份工作。经由微纪录片的叙述,观众仿佛拨云见日一般,透过一些普普通通的岗位,触及主人公人格上的闪光之处。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纪录片正在不断拓展其领域,越来越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通过介于自我话语与社会话语之间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正年轻》中的平民视角,构建了许多可爱的当代青年形象,这部微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乐队指挥不一定是西装革履、笔挺站立的,也可以戴着墨镜,像流行歌手般玩音乐;服装设计师不一定要追捧“高冷”的高端时尚,也可以将街边的烤馕作为民族风服饰的设计图案。该片大众化的叙事话语与微纪录片的体裁完美结合,立体的人物形象成为点缀时代的一道风景。

2.“短、平、快”的叙述策略
微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讲求极简、凝练,几分钟的讲述时间,显然无法将一个人物的各个方面都讲述出来,因此全景式的刻画往往不适用于微纪录片,但创作者可以拣选出一至两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并以此为主要线索去塑造人物。《我们正年轻》每集的长度在十分钟上下,主线明晰、详略得当,这是该片在叙事上留给观众的首要印象。单刀直入的叙事策略,无须传统纪录片的反复铺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观众代入到人物的真实生活空间之中。

微纪录片往往依托人们手中的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自主传播,开门见山式的单线叙事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接收频度与传播效率。以《石墨烯守望者》一集为例,“石墨烯”作为大部分人从未了解过的专属名词,如果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依然迂回,很可能在引出人物事迹前就磨灭了观众的好奇心。该片从科研团队艰苦卓绝的开发过程中,选出了降低石墨烯成本作为主线,陈成猛所带领的守望者团队奋战在中试线上,最终将上千元一克的石墨烯,成功降至几元一克,让这种新型材料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华丽蜕变,从而点明了科技成果终将回馈社会的创作主旨。其间还插叙着许多科研团队的实验室趣事,一群苦中作乐的乐天派青年,展现出一线科研人青春活泼的形象。与传统纪录片复杂的框架结构相比,《我们正年轻》简明扼要的讲述方式显然更能满足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

3. 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的转换
内视角与全知视角,即微纪录片叙事过程中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它们的来回切换撑起了一部作品的主客观双重空间。《我们正年轻》可以说是二者并重,既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分享其心路历程,又擅用旁白的语言来营造意境。《黑暗中的极客》一集中,主人公蔡勇斌在该片开头连发三问:“你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为什么你们很少看见我们?除了按摩,你们认为我们还能做什么?”这一连串问句与几位视障者相携过马路的场景构建了“你们”和“我们”这两个群体若即若离的关系,视障者因行动不便始终处于狭小的生活圈内,这种窘迫的生存状态却长期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一集的主体内容是帮助视障人士掌握无障碍生活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该片却将这一尖端科技所承载的能量融入一位信息工程师的奋斗过程中,而蔡勇斌本人也是一位视障人士。通过他对自己从不幸失明,到重返校园,再到学习互联网编程知识的自述,点燃了全人类对于建设无障碍社会的期待。旁白中的种种期冀之词,展望着人类最终实现“我们”与“你们”平等的那天,又给予观众助力视障人士的殷切寄托。“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互碰撞交融,达到特定意象的全部美学境界的总和。”1内视角和全知视角,恰好对应着主观叙事与客观再现的两大视域,通过二者交替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能够有效避免外力因素所造成的曲解,在还原真相的基础上营造更加高远、精妙的美学意境。

三、“微”言大义—写在青春扉页的奋斗箴言
1. 由点及面的行业写真
《我们正年轻》的故事框架是建立在群体单位上的,换言之,该片所要展示的不是某一位业内精英,而是行业代表身后的无数无名英雄们。众多平日闻所未闻的“小众”职业、“冷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微纪录片为起点走出象牙塔,这是一次喜闻乐见的勇敢尝试。从群体与个体的比较角度而言,片中的主人公担当着为行业“发声”的重要任务,让社会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并触及科技领域高端而不“高冷”的一面,这本身便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普及与信息推广。提及我国的水稻育种研发,大众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袁隆平院士首创杂交水稻,却很少有人关注过我国的粮食品种研究近况。面对高达95%的失败率,两位“80后”的身影却始终坚守在“海水稻”培育基地,一位是出身农村的青年研究员张树寅,一位是八十多岁高龄却称呼自己为“80后”的袁隆平院士,该片通过伟人与平凡英雄的影像重叠,巧妙地向观众传达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人生哲理。“杂交水稻之父”背后的科研团队,将荒芜的盐碱地改造成可用地,又将海水稻的培育周期缩短了一倍,正是无数个张树寅这样的无名战士,让盐碱地飘起稻花香、让青藏冻土下的濒危植物重获新生、让海域禁区架起高速桥梁,见证了“中国创造”的成长。

来自各行各业的幕后英雄,是《我们正年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也是镇守工作堡垒的排头兵,微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那些曾经蒙尘的幕后故事,这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时代的传媒人的独到眼光。在小人物、微切口、大情怀的制作模式下,仅用短短几分钟便可勾勒出一个鲜活的行业代表人物,他们面对镜头时的一丝忸怩和谈话间未经雕琢的平白语言,却能让人觉得格外亲近。“别人都很羡慕我能到处玩,其实我不是来玩的,我是来工作的”,测绘员张天翼每日长途颠簸,行尽千里万里长路,只是为了让更多人少走岔路;清华大学博士后帅梅专攻精密仪器,以医工结合的仁心设计出骨骼康复机器人,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去不能行走的痛苦烦忧。“走”,一个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动作,却能够衍生出许多行业的奋斗目标,创作一部微纪录片,好比创作一首炼字炼句的律诗,往往是从“诗眼”入手,找到片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亮点,再由点及线、及面,挥毫写就时代赠予一个群体的诗歌。

2. 生活灵感的妙手偶得
从主要受众群体来说,《我们正年轻》无疑是一部送给年轻人的励志手信,在虚实相生间讲述着人生的律动,生活本身并未刻意为任何人留下只言片语,而片中人凭借着对生活的专心、专注、专情,耕耘出属于各自的精神家园。他们脑海中的灵光一现,无意间的回眸一瞥,看似机缘巧合,却离不开数年如一日的精神情结,该片中的英雄群像最大的共同特点便是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这也是《我们正年轻》想要传达给千万年轻人的细语良言。

《曾经的你》《光辉岁月》等经典励志歌曲在片中反复出现,陪伴着主人公独行千山的旅途,也激励着“城市传奇”业余赛的创始人周一帆。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动漫、书籍,作为承载青年一代回忆的媒介,被这部微纪录片广泛应用于创作中,它们是微纪录片与青年观众沟通的触媒,在记忆的指引中反观当下。除此之外,《我们正年轻》致力于激发青年群体的逆向思维能力,引导观众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看到不一样的光彩,该片的第一集讲述的便是一只“便形鸟”的故事。新奇大胆又富于变化的“便形鸟”形象,竟是朱赢椿在一次公园散步被鸟粪砸中后根据其形状想象出来的。在他创作的众多抽象画中,最具特点的就是“便形鸟”—一只单腿独立的孤独之鸟。朱赢椿带着“便形鸟”的塑像来到学校,孩子们用简笔画和“便形鸟”对话,希望“便形鸟”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置于当局者迷的位置时,生活自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峦,在迷惑难解之时不妨停下来,不要过于注重自我,而是从另一个维度思索当下。朱赢椿与“便形鸟”的故事作为《我们正年轻》的开场白再合适不过,几十位从当今时代款款走来的“追梦人”,尽管年龄、身份、职业与教育背景千差万别,但他们共有的是一种笑看风云的生活态度,哪怕低到尘埃里,也能从尘埃中开出生而向阳的花朵。

《我们正年轻》作为微纪录片中的新生代力量,展现了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不断更迭、愈加贴近生活、妙趣横生的主题,将众多青年观众吸引到“微”时代的文化力量输出视野中。在每个人都可以自成传播媒介的当下,以“巧拙两无施”的自然为特点的微纪录片,还需实现与主流话语的对接,做到小中见大。

注释
1郭明:浅析“二更”短视频中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功能,《视听》,2019年第6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5-9 11:11 , Processed in 0.0553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