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纪录片中的“沉浸式”美学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丁艳华 中国传媒大学2020-2-13 19:55
查看: 678| 评论: 0
摘要: 当今是一个正在飞速变换的多媒介语境时代,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技术方式随时随刻在更新,随之带来了创作理念的新旧交替。一、“沉浸感”视角人们对于视像艺术的审美境界在突破,愿意追求更为理想的影视体验感—“沉浸 ...
当今是一个正在飞速变换的多媒介语境时代,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技术方式随时随刻在更新,随之带来了创作理念的新旧交替。

一、“沉浸感”视角
人们对于视像艺术的审美境界在突破,愿意追求更为理想的影视体验感—“沉浸式”感知。借用叔本华的美学观来形容这种“沉浸”:当审美主体在产生优美感的时候,“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1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掀起了多次热潮,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艺术媒介手段以及重要的审美经验,即虚拟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影视内容结合,带来了新的影像审美特性,它可以容纳传统影像形式与内容,也可以呈现出更多独有的美感以及更多美学命题:审美特点、受众体验、真实性等。目前,业界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所涉及的片种类型尚没有明确的标准或定义,但根据现有的视觉经验,参考传统视频种类,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的作品形式可分为剧情片、纪录片或者交互类等。

虚拟影像相对传统影像创作与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具有“沉浸感”视角,这种视角带来的特殊美学体现于创作者与受众双方的审美活动中,能帮助创作者最大限度地还原表现对象的细节,以及带给观众极强的临场“逼真感”,还能填补人类在二维影视画面鉴赏中缺失的视觉空白,而这些视听变化恰好能够满足纪录片原本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因此,这正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与纪录片内容融洽结合的理由。近几年,在虚拟影片领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纪录片的数量与口碑远远超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剧情影片。虚拟影像因其特殊的叙事方式和全景角度,对于需要蒙太奇技巧或多层次、多角度画面的传统剧情片而言,有很多不适应或者矛盾的地方,但是纪录片却可以把这种全景式角度,固定式场景的优势发挥出最大的美学价值。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参与拍摄的纪录片《人民之家》是第一个在艾美奖上拿到殊荣的虚拟纪录片。片中,观众可以随着奥巴马夫妇的声音一起游览白宫,在短短22分钟里,观众身临其境般走进白宫,按照现实比例的时空关系参观白宫十个房间,这其中包括一些平时不对外开放的房间,比如林肯总统的住处等。在一个没有景别限制的全景空间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关注的细节,能够细致地了解画面元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对于政治人物生活与工作状态的好奇心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在国内,也有许多播放虚拟纪录片的专业网站。现阶段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虚拟纪录片的观赏与理解仍旧是较为新鲜与特殊的方式,并且因为其特殊的审美方式,它甚至成了与电视、电影等日常化观赏形式不同的新式影像。

虚拟纪录片的沉浸式视角,首先基于其技术特性,打破了人类在影视视觉上的界限,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范畴。再者,这种特殊的视角同为创作者的表达视角与受众的审美视角,改变了创作者的叙事与表意方法,使作品呈现与观众体验感受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一部纪录片的审美过程。例如,导演祁少华团队拍摄的虚拟纪录片《盲界》,讲述西藏地区视力障碍儿童的故事,该片建构了盲童的视觉世界,观众可以在这种特殊视角下亲身体会盲人的感受。由此看来,传统纪录片想要达到的以景生情、以情感人等诸多心理效果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的沉浸式空间中可以轻易实现。《盲界》中的虚拟现实不仅让观众进入了盲童的黑暗世界,更让观众走进了盲童的内心世界,这就是虚拟纪录片特殊的审美情景带来的极为宝贵的情感效应。

然而,“沉浸式”视角也有其局限之处。对于纪录片而言,时间跨度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指标,很多深层次的内容与精神内核是需要长时间记录与叙述的,并且利用多元化空间去体现导演意图,而虚拟纪录片因其特殊视角在技术与生理上的局限,在空间转场与运动镜头中会带给观看者不适,所以很难满足一定时长。大部分的虚拟纪录片的时长都在20分钟之内,并且在场景上也会避免多次切换,时空也遭到了极大的压缩。面对这样的表达瓶颈,创作者就需要善于挖掘适宜虚拟的空间特殊性、虚拟性的题材内容,在有限时空里尽可能调动诸多手段呈现主题,弥补“沉浸式”视角的缺憾。

二、开放视界中的交互式“对话”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中的重要类型,受众对于其内容的接受过程是一部作品完成艺术任务的重要阶段;受众对于叙事的理解、主题的感悟、情绪的共鸣,都是一部纪录片是否实现艺术任务的重要衡量标准。传统纪录片所追求的“客观性”与“现实感”,往往会将观众置身一个较为旁观的角度,缺少和作品的直接对话,欠缺因交流而产生的艺术美感,以至于创作者的情感传递受到限制。虚拟纪录片则不同,其技术特性与开放的创作方式,可以提供“交互式”内容,极大程度拓宽了纪录片美学范畴。例如,在2019年入围青岛国际虚拟影像周最佳中国作品奖的虚拟纪录片《傩神》中,为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境,在设定最后情节时,导演采用了一种细微的互动方式:主人公将傩面具摘下,并给观众视角方位做了戴面具的动作,而后片子跳转到另一个带有主观视角的场景,在俯瞰山河中感受意境,使观众的身份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傩文化守护者,这就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交互式对话方式。这种交互式的手段为纪录片创作开启多线索叙事、多时空选择等诸多新的实验方向,极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给纪录片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首部虚拟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中,观众通过第一视角走进全景式的乡村环境,成为片中的一员,近距离地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与“接触”。观众可以听到小女孩的诉说、家人之间的对话,以及通过观看现场景物的细节,感受到现实生活环境的艰难,从而产生移情,引发对于他人生存状况的思考,这种对观众产生情感作用的召唤结构归功于虚拟纪录片为人类建构的独特空间,观众走入这虚拟空间里,参与其中,通过心灵感受,与作品共同描绘出一个值得探索与挖掘的视界。

虚拟纪录片最大的视听艺术特征虽体现在其全景式的画面造型上,但“双刃”效应也适合形容这一审美特性。人类的视觉是一种积极的器官。全方位的虚拟实景打破了传统构图美学,最大幅度地保持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整性,但因缺乏带有主观色彩的景别取舍,所以观众在获取了最大选择权的同时,所挑选的是自己所感兴趣的细节,而创作者不能再像传统纪录片一样去控制观众的视觉走向与感受,虚拟真实空间也相反成为纪录片叙事与观众理解力之间最大的隔阂,如果创作者需要重点表达一定的对象、展示其主观意图,以及让受众得到关键与准确的信息,就必须使用具有明显引导性的视听元素,以及更为合理的场面调度,比如采用类似声音引导或视角限制来对抗这种空间的开放性。例如,在《山村里的幼儿园》中,导演为了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乡村环境,进而推进叙事,不得不去使用空间转换,在转换过程中,相对传统的影视画面剪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视觉不适或者跳跃感,因而在完成基础叙事的同时,也会消解更为深层的内容架构。相比生硬切换空间的方式,导演通过孩子声音来引导观众转移视线,则显得更为自然。

三、“真实感”幻境
纪录片发展至今,人们对于“真实感”“纪实性”的认知早已拓宽了理解范围。尊重现实客观性、体现人性真实情感,仍旧是创作首要考虑的问题。正如虚拟纪录片涵盖的内容种类仍与传统纪录片种类接近一样,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主题,包括:人文、社会问题、旅游、公益、人物等。不过,这些创作文本所包含的“真实性”在新的艺术化处理下,形式却发生了变化。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在后期创作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增强现实感,让艺术形象更加真实与生动,强化视觉美感。它与纪录片内容的完美融合,制造出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感知世界,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身陷其中。原本看似朴素、直接的记录性,在虚拟纪录片中似乎被削弱,尤其是除却实拍以外,带有虚拟技术制作的那些景象,让观众不再静默地守着电视机,品味每个镜头画里画外的细节与含义,而是在虚拟现实头显下惊呼其带来的奇妙沉浸感。表现客体已不再是物质景观的直接复原,这成为挑战传统纪录片美学对于“真实感”界定的重要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二维空间,同时也会被贴上“视觉谎言”“增强现实”等诸多标签。

虚拟纪录片《最美中国》中,虚拟现实技术与航拍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中国河山,观众像飞鸟一样遨游在天空,俯瞰壮丽景观,这种充满参与感的视角是传统纪录片无法提供的,让观众惊叹不已。由此可见这种惊奇的视觉效果与美丽的幻境对于观众的强大吸引力。然而,一些创作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感官刺激功能为满足观众对于“身陷其中”的单向需求时,却忽视了纪录片创作初衷,引发人们对艺术本质与审美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审美距离如何控制或者纪录片“真实性”如何挖掘?毕竟,人们原本对于艺术的审美意识是带有主动性的,并且伴随着理性与感性的心理活动,而虚拟现实带来的包围式全景体验容易将人们的审美活动变得更为被动化。沉浸体验容易偏向游戏娱乐化,而使受众缺失了思考、辨析等主动意识,所以虚拟纪录片应在内容上继续保持对于“真善美”精神内核的追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延伸视觉空间,也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心理空间与审美领域。

虚拟现实旨在“现实”感,即建构一个“真实”的世界仍旧是其重要使命。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曾对其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将用户的感知带入由它创建的虚拟世界,并让用户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技术”。2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有一个叫作“虚拟坑”实验发现,测试者明知在虚拟现实中,但是仍旧带有明显的恐惧感。3有时候接近于人们心理上的真实感,未必完全来源于物理性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文本存在的初衷,也是纪录片需要遵循的创作原则,随着技术的变革,在客观物象方面的再现方式与表象下,情感内核的形态种类都变得更为多样化、复杂化。而纪录片中那些能够传达创作者初衷与情怀,能够打动观众情感的文本与视听元素,仍旧是其最本质的“真实”。

虚拟现实技术为纪录片创作打开了更为宽广的探索空间,为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新式的沟通桥梁,创作者传递的精神内核在新型技术的帮助下,将会更容易与观众的内心感受相互作用。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殊观看体验下,沉浸感不仅仅是外化的视觉感知,更为重要的是其为观众在一个虚拟又真实的世界里,找到了最适宜的身份角色,用于体会他人之意,寄托个人之情。

注释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626页。

2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年第1期。

3孟凡生:虚拟如何现实-虚拟现实的“真实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3日,第1409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5-9 20:21 , Processed in 0.0572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